忽報倭軍攻打贛北,集兵掃蕩鄱陽湖、洞庭湖地區。謝家昌掛慮薛伯陵,恐其不敵,因建言第五戰區襲擾倭軍,以助薛嶽之第九戰區。李宗仁道:“據探報:倭人之攻贛北,乃是虛張聲勢,其意在我,而非薛伯陵,望各部加緊備戰。”令謝家昌助張自忠守衛戰區南麵。謝家昌又諫:“願率所部先發製敵,挫其銳氣,則倭人詭計自破。”李宗仁不許,嚴令各部防範倭寇行動。
未及數日,忽倭軍第3師團、第40師團自信陽出,沿桐柏山而西;第13師團從鍾祥出,沿漢水北指,威逼棗陽;第39師團、第6師團突襲國軍正麵。各路人馬氣勢洶洶,日進近百裏。不數日,倭軍襲取唐河、王集、隨陽店。棗陽四麵受敵,不日即陷。各路國軍恐遭倭寇圍殲,競相奔走。倭軍趁勢掩殺。國軍鍾毅率部阻擊。倭軍四麵裹殺,將國軍衝得七零八落,鍾毅亦死於亂軍之中。謝家昌揮軍殺來,與倭軍戰於荒野之中。忽電閃雷鳴,大雨滂沱而下。兩軍廝殺竟日,勝負不分。但見荒野澤地,屍骸狼藉,窪處積水,皆成紅色。天將暮,倭軍收兵而去。各部國軍方得從容撤走。
時雨水淋漓,數日不絕,道路多為水泡。倭軍既得棗陽,輜重皆為大雨所困,補給不繼,難以維持。倭軍匆匆撤出棗陽,欲至宜城、樊城整休。國軍各部趁勢截擊。倭軍無心應戰,狼狽極甚。李宗仁急令:湯恩伯部自南陽出擊,將倭軍第3師團困於樊城;張自忠部東渡漢水,在棗陽與宜城間阻擊倭軍第13師團、第39師團。
湯恩伯率部半道而擊,將第3師團分割圍攻。兩軍對攻,各不相讓。力戰三日,倭軍糧彈不繼,在雨中饑疲交困,積屍盈道。園部和一郎知勢甚危,急派戰車團增援。倭軍內外並攻,拚死撞出重圍,逃回棗陽。
張自忠部在棗陽以南阻擊倭軍。謝家昌諫道:“我部皆能戰慣征之士,可陷鋒突陣。我兄舊部可守住各隘口,倭賊必難逃脫。”張自忠不許,道:“我已令黃維綱、何基灃率部先行,阻擊北進之賊。若是前鋒危急時,我弟可往救援。”言罷與家昌分道而進。
謝家昌率部行於山間小道。時大雨流注,山洪衝斷小道,溪流暴溢。天漸昏黑,跋涉艱難,謝家昌令眾軍原地歇息。直至子夜,雨水綿綿。忽哨兵密報:前方有軍開來。謝家昌暗令眾軍擺開。隻見山澗火把勢若長龍,迤邐探來。陣前軍士密報:來者乃是倭軍,欲謀襲我軍後路。謝家昌撫胸道:“倭賊輕敵,方敢舉火行進,卻不知我部在此待敵。”待寇近前,國軍齊擊。倭軍震駭,倉促應戰。謝家昌占據高處,所在力戰。倭軍不敵,倉皇而逃。天明雨歇,倭軍大部抵達,全力攻打國軍壕塹。國軍拚死力戰,死者不可勝計。張自忠率軍來援,國軍分路側擊倭軍。此處地險,倭軍難以展開,遂黯然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