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收集匪情(1 / 2)

諸葛亮和黃先趕忙告於黃承彥,黃承彥讚同他們的判斷,歎息道:“這劉執一族,世代居住在襄陽,沒想到竟與山匪有勾結。若不是你們拿出鐵證,我還是不會相信的。說起來,劉執那可是個好人、智者,我能拋卻仕途,甘願做個商旅販子,可受了他很大影響。他說商旅行走四方,見多識廣,知物之貴賤,識各地風俗文化,知為政者好壞。但凡一個成功的商者,都會對朝政、官員、政績、文化等有自己獨立判斷。還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像中國這樣幅員廣闊的大國,大至朝政大計,小至小民生計,都需要各地物產流動起來,方能互補短缺,平抑物價,救災濟民。其實朝廷也明白這個道理,卻仍一味的打壓商業,不過是怕百姓流動不好管理,怕百姓見識多了妄議朝政,也怕其中的巨利被百姓分享。

我是從小學習儒家學說,熟讀儒家經典,法、道學說也有涉獵,可以說是博學。商者以逐利為目的,與國家倡導的忠、信、禮、義相違背。所以,朝廷向來視商業為洪水猛獸,雖不能禁止,卻一直是課以重稅,定為四業之末。劉執看重商業,我自然不能服氣,與之大辯一場。後來,劉執邀我隨他的商隊走了一趟西北,終讓我認識到商業的價值。

正是從那時起,我才把那些忠啊義的拋之腦後,也不屑於去做官維護這一套自己已經懷疑的道統。而是一門心思鑽研如何把生意做好,做大,直到現在。”

黃承彥初始感慨,說到後來已隻剩下歎息了,諸葛亮勸慰道:“嶽丈無需難過,想來那劉執如此做定有他的理由。待我拿住他通匪的證據後,嶽丈可以當麵問問他緣由。”

黃承彥笑道:“無妨,聽說劉執也是退隱多年了,我也想去探望探望他呢。”

諸葛亮成功鎖定劉家,很是興奮,陪黃承彥說了會話,便出門趕往萬山,與龐統和馬良分享成果,同時也了解下他們的進展。

聽完諸葛亮的表功,龐統羨慕道:“孔明也太運氣了,不知道哪個城門小吏多筆寫了炊具一項,竟然就被黃先給發現了破綻,還由此鎖定了劉家的嫌疑!這剿匪的頭功看來非孔明莫屬了。我倆這辛苦多日,也隻撈的個苦勞啊。”

馬良也苦惱道:“本來我們搜山,與山匪碰了兩麵,就得意的不行了,跟這家夥比起來,真是差得遠呢。”

諸葛亮悠閑地喝著茶,笑道:“少酸溜溜說話了,虧得我一有成果就跑來告訴你倆,還要聽你們的訴苦。我們還是合計合計下麵城裏城外如何配合吧。”

龐統一揮手,說道:“簡單,我們繼續搜山,同時加強山四周的封鎖盤查;孔明就在城裏對劉執家廣布眼線,搜取一切能搜到的情報,爭取弄清楚他們的來曆和動機。再尋個合適機會,跟他們攤牌,結束這場賭試。”

馬良笑道:“說起來孔明已經鎖定了劉家,我們已是贏了,接下來不過是做的更完美,善始善終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