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芯下麵是圓筒,勘察隊朝圓筒照射時,卻發現,裏麵竟然是滿當當的液體,難不成是有人剛來過這裏,並把圓筒裏麵的液體加滿的?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麼他們在石門旁看到的那個發長的黑影,就不好說了。
圓筒的裏麵是綠色的液體,從燈芯到圓筒之間還有一根細細的導管,導管和燈芯的顏色一樣都是白色的。很顯然,這根導管就是用來傳遞圓筒裏麵的液體和點亮燈芯用的。
燈芯是在一個成卵形的圓盤裏拖放著,那根白色的導管則恰好在圓盤的中心。這個時候,在圓盤的一側,還雕刻著一隻眼睛,而燈芯則在它的另一側。
為什麼會在燈芯的一側雕刻著一隻眼睛?它與燈芯的燃燒有著怎樣的聯係,還有圓筒裏麵的綠色液體到底是什麼,是魚油還是另有其物?
勘察隊這時迷茫了,雖然他們費了好大得勁才找到了傳說中的“長明燈”,可是怎麼才能把它們引渡到外麵呢,更何況他們連那種液體是什麼都不知道,到頭來,不還是一場空,到底該怎麼辦?
這時,從外麵又發出一聲一聲嗡嗡的聲響,一股寒冷的空氣迎麵撲來,忽然間,所有的燈都熄滅了。
就在“長明燈”熄滅的那一刻,勘察隊幾乎叫了起來,別的且不說,哪會有怎麼巧的事情,而且勘察隊從雪山一路走來,總有一種很奇怪的感覺,這種感覺一直伴隨著他們的左右,莫不成真的有災難要發生,還是另有蹊蹺?
不過“長明燈”一熄滅,前麵不遠處的“古格銀眼”倒是顯得格外亮麗,這所謂“塞翁失馬,焉禍得福”。雖然“長明燈”被熄滅了,但是他們在墓洞裏麵,卻發現了失傳已久的“古格銀眼”。
關於“古格銀眼”曆史也有記載。早在西藏阿裏紮不讓的北麵,有一個名叫“魯巴”的地方,而藏語中的“魯巴”則是“煉金”的意思。
傳說古格王國時期,這個地方素以精於冶煉與金銀器材而聞名遠外,當年的阿裏周圍,以托林寺為主寺的下屬24座寺院的金屬佛像與法器,都是由“魯巴”製造的。“魯巴”鑄造的佛像則是用金、銀、銅等不同的原料合煉而成,工藝精湛,通體全無接縫,猶如自然而成,其價值竟然超過了純金佛像。
在“魯巴”鑄造的這些佛像中,最為神奇的就數“古格銀眼”的銅像了。而且這種作品也隻能有古格才會鑄造。“古格銀眼”更是被視為佛像中的金品。由於它流傳的很少,所以尤為珍貴,長期以來,也沒有人知道“古格銀眼”究竟為何物。
早在古格王朝時期,建在一座山上的古格王宮可以說是西藏防守能力最強的建築,整個王宮也隻有一條隧道可以通到山頂,而另外的地方則都是懸崖,也就是說在他們那裏,沒有回頭路,更沒有逃生之路。
到了後來由於拉達克人強迫古格的百姓日以繼夜地修建石樓,百姓都在下麵非常淒苦地吟唱,當這些聲音被國王聽到的時候,國王非常的難受,於是做出了一個光榮而又偉大的決定,那就是國王從懸崖上麵跳了下去,國王一死,古格自然就被城破了。因為這是時期正是古格族人與拉達克人激戰的時期。
當然這也是其中的一個說法,還有一種呢,說的是國王為了挽救古格的百姓才不得已開城投降的,但不管國王的下場怎麼樣,古格的百姓都是很慘的,而且當年那神秘消失的十萬之眾,有著很大的聯係,雖然說當年的象泉河已經被沙漠化,不足以在養活十萬之眾的綠洲了。
古格是從人類的視線中,神秘地消失了,可是它所留下來的東西,卻是無價的,除了那些用金汁、銀汁書寫的經書外,更為珍貴的就是“古格銀眼”。
其實在古格盛時期,就已經產黃金白銀了,而且在托林寺、紮不讓、皮央東嘎也都發現有用過金銀汁書寫過的經書。這種經書是以文書寫在一種略呈青藍色的黑色紙麵上,一排用金汁,另一排用銀汁書寫,
而“古格銀眼”則是一尊尊佛像。佛像的樣子也有很多種,勘察隊所碰到的這種卻是頭戴化佛寶冠,四臂各持法器,結跏趺坐於獸座蓮台,頭上有三隻眼睛,額上正中眼為縱目,這三隻眼球都采用鍍銀的技法做成,金黃色的銅像背襯之下銀光閃閃,晶瑩鋥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