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旁邊的王承恩躬身道:“遵旨!”便去傳旨去了。
王承恩走後不久,夏雲又對身邊的三毛子說道:“宣內閣首輔葉向高、兵部尚書孫承宗,閣臣韓璜,工部尚書李長庚,戶部尚書畢自嚴,工部侍郎李之藻,戶部侍郎畢懋康等人覲見。”
乾清宮內,君臣們正在商量著事情,不時傳來一陣陣笑聲,敢情這西北平定,讓大夥兒都比較高興,心情都好了很多阿。
說了一陣子話,韓璜好像記起什麼似的,對夏雲奏道:“啟奏皇上,前些日子,內閣收到禮部侍郎周延儒上呈折子,裏麵說:大明新皇登極已有多月,新朝新氣象,懇請內閣報請聖上,開啟本朝恩科。”
閣員來宗道也附言道:“這個折子,臣也看了,周侍郎所言極是,開恩科乃皇上恩及天下之意,新朝之吉象,大明士子翹首企盼多日,隻待新君恩令直下,便妙筆生花,報效朝廷。”
夏雲笑道:“兩位愛卿,所奏之事,朕亦有耳聞,隻因前番,眾事繁瑣,耗時理清,西北民亂、朝鮮戰事,無不擾動朕心。
朕看這國事不穩,實不能放心,貿然開啟科考,以防懈怠軍機大事。”
劉鴻訓聽了夏雲的話,也朗聲說道:“皇上之言,乃審慎治國,但恩科之重,重於江山穩固,廟堂延續。
選拔人才,曆來為各朝首要之事,開科取士,方顯朝局安穩,民心所向,現如今戰事已平,理應趁早開啟。”
“嗬嗬,這個朕當然知道,這不!朕宣爾等幾位官員前來一同商議開科取士之事嗎?”
“皇上聖明!臣等多慮了。”
韓璜與其他幾位,見皇上已有如此想法,便也不在說什麼。
半個時辰後,王承恩回來複旨,幾位大臣均已在殿外候旨等傳。
夏雲正色道:“宣!”
隻見西暖閣正門魚貫進入了幾位大臣,這些個都是朝中的老臣了,忠心耿耿,雖不說才華橫溢,倒也做事細致,盡心盡力。
眾人三呼萬歲施禮,夏雲虛手一抬,便算是答禮,口中說道:“眾卿家免禮!”幾位謝恩。
夏雲叫太監給幾個新來的臣子們搬來了椅子,賜坐,這幾位受寵若驚。
待大家都做好後,夏雲又說了一遍這個開科取士的意思。
“眾愛卿,這開科取士,事關國之根本,選拔官吏,則按實務為準,朕思自有唐以來,曆朝曆代開科取士,均以《四書五經》作為考本,所選官員亦都是以文章錦簇,灑脫飛揚為準,道德文章為尚。
讀聖人書,做聖人事,宣揚聖人教化,雖說這有其道理所在,但為官治民則多有變化,瑣碎之事甚多,很多官員一無所知,可為何?”
夏雲拋出了自己話題,他自有他的用意和想法。
這些天通過軍製改革,他明顯的感到,在傳統麵前,任何的新政改良,都會遇到強大的阻力,要破除必須要有堅強無比的毅力,冒天下之不諱,行極端之事,才能為之。
即使貴為天子,亦不能想什麼就能幹什麼的,很多的時候,也不得不聽從大臣們的意見。
這些事情原本自己通過書本、電視劇之類的傳播,是無法體驗到了,真正遇到了這些個事情,自己還必須適應環境,加以引導,慢火煨功,才能夠達到自己想要的目的。
皇上的話,讓下麵一幹重臣有所思量,紛紛揣測聖意如何。
老奸巨猾著如葉向高、韓璜、來宗道等人便心裏有了注意,知道咱們這位主子,準備那開科取士做文章,行那千古未行之舉,想力圖扭轉這百年大明的弊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