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國家每年的用兵、官員的俸祿、各項工程的用度等等全部都是從國庫裏麵出來的,國庫這麼少的賦稅,如何支撐呢?”
夏雲聽了宋獻策這些個話不由地佩服不及,興奮勁就上來,有些高興地道:“沒想到,先生又如此睿智的目光,透視政局入木三分了,我今天算是撿到個人才,好!好!好!說得好!”
宋獻策見夏雲高興心裏也美滋滋地,俗話說得好,學得一身好本事,長此以往報效帝王家,自己滿腹經綸,渾身才華,不就是要得遇明主賞識嗎?眼前這大明天子,不就是自己期待的明主嗎。自己如此表現應該入其法眼,但是自信歸自信,謙虛還是必須的,“謝朱爺讚賞,在下才薄學淺,登不的大雅之堂,隻因長年在外有所感觸而已。”
夏雲故意沉下臉,“先生大才,就是大才,沒有半點虛假,方才所說的我也已思考過,但尚未成形,不好實行。”
宋獻策聽了,神秘地一笑道:“在下知道朱爺,心思憂慮什麼。”
“哦,說來聽聽。”夏雲有所好奇地道。
“朱爺現在為缺乏稱心之人才而心慮不已。目前朝廷中黨爭之重,亦成水火之勢,朝中元老多為老弱不堪,因循守舊,墨守陳規之人。萬萬當不得朝廷新政重任。”
宋獻策小心翼翼地說著,不時抬頭微微地瞅視著夏雲,揣摩著夏雲的心思,對於這位天子,他還是有所顧忌的。從登基之初的雷霆之勢鏟除魏忠賢,到削減內宮用度,裁撤人員,實施新政等等一係列舉措昭示,這位年輕的天子天縱奇才,聖明亮心,不是那麼好糊弄的,加上開始對自己的恩威並施,自己還真的要小心才行。
夏雲對於宋獻策的話,並沒有怎麼在意,他也在思考,如何利用此人,讓其能夠最大化的為自己所用,幫助自己實現既定的目標。
見夏雲對於自己議論朝廷大員沒有什麼反對,宋獻策也大膽了許多,繼續說道:“陛下欲行千古未有之法,須新人,施新事,構建自己新的班底,結合朝中一些思想開明的老臣,使朝廷中老中青幹才配合相得益彰,對於朱爺您今後的大業,則事半功倍。”
夏雲本來也是如此思考的,見宋獻策如此答話,甚合自己的心意,微笑道:“不錯,你說的有些道理。”
宋獻策繼續道:“在下多年來遊曆各方,結識不少人才,不才願做朱爺駕前馬前卒,為朱爺尋訪得力人才,不知朱爺以下如何?”
“嗬嗬,很好,如今恩科在即,你可以尋訪一些有為的年輕人,招入進來,我會唯才是舉的。難得你有如此心思,這個我可以給你便宜行事。”夏雲高興地道。
見自己的建議,得到了夏雲的讚許,宋獻策心裏麵也是高興異常,放鬆了許多,知道自己這身本事將會有一番施展的地方。
李汝蘅見宋獻策得到了夏雲的賞識,而自己卻沒有什麼出彩的地方,很是鬱悶,一個人在一旁有些悶悶不樂的。
好在夏雲對於他也是比較關注的,隻是不是很了解他的身世,以及家庭狀況,見他悶悶不樂,沒有言語,便知其為自己未能抓住機會表現,而懊惱不已。
當下含笑看著李汝蘅道:“李汝蘅,對於國事有何見解啊?”
李汝蘅正在鬱悶中,被夏雲突然一問,有些措手不及,“啊,這個,嗯,這個,在下才疏學淺,不敢妄論國家大事。”
“汝蘅,怎可如此妄自菲薄,聽你介紹,你自小也是苦讀聖賢之書,才學也是不錯的,屢次高中鄉試、會試之榜,豈可沒有抱負,放心吧,盡管說出來,我們大家也聽聽你的高見。”
夏雲鼓勵著李汝蘅,希望通過交談,為自己多積累一些人才。
李汝蘅想了想,鼓起勇氣說了一些自己心目中的見解。
“小生對於國事,實難以稱得上的了解,多年來一心閉門苦讀,所謂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當然這一兩年朝廷的一些動態,小生多少知曉一些,對於大明之弊,小生唯一的見解,乃是朝廷官員考成之法欠缺,小生所居之鄉裏,一方父母,隻求平安無過,阿諛奉迎上司,一帶上任期限到,待有空缺處,上下打點,便可獲得一些好官位,全無為民著想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