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9章 軍製改革(2 / 2)

劉宗周的話,讓眾人有些開竅。

兵部侍郎賀元馬上接口道:“劉大人所言甚是,我大明軍士亦是有奮勇殺敵之人,但以往多關注於將官是否指揮得當,戰事是否打贏,卻忽略了對士卒們的獎罰。

這些士卒都是大明的好兒郎,他們拋妻棄子,遠離家園,為國盡忠,不能盡孝,然馬革裹屍,命喪疆場,卻因將官無能,沒有得到朝廷應給於的褒揚之辭,獎勵之功。

再有應與敵廝殺,受傷至殘者,其後生活,家庭依柱全無,家境淒慘,人生無趣,臣認為,朝廷應當無論勝敗與否,均應獎勵、安置各級士卒,以彰顯朝廷恩澤之意。”

夏雲了聽了這些個大臣們諫言,覺得都有可取之處,便笑了笑道:“你們看看,這樣和氣議事,群策群力,團結一心,才能夠尋得良策。

剛才眾卿所言均有道理。兵者,國之大事,來不得半點馬虎,其事關大明安危,應須考慮周全才是。

朕想我大明應提倡百姓子民為國殺敵,爭立戰功之思想,對於奮勇殺敵,力保邊疆的勇士,當然予以重獎,朝廷各部則要對於那些負傷致殘之人,要有撫恤,免除其後顧之憂才行,這樣的話,朕相信此策一出,我大明必將噴湧許多萬人難敵之勇士。”

孫承宗則很是激動地說:“如若如此,則乃我大明之福,但臣認為,如今之軍屯、軍籍之例,理應廢除。我朝自太祖皇帝始,便規定入籍為軍者不得脫籍為民,世代必須從軍,無論年幼年老均是如此。”

孫承宗見皇上並未他前麵所講的話怪罪,膽子逐漸大起來,說話也毫無顧忌:“原本此意,是為保證軍隊戰力,保持軍士忠心,然至今,則軍士們對此深惡痛絕,很多軍籍者,認為無論戰功與否,一生乃軍士,不得另有他圖,故不思進取,不得長進,很多衛所、軍屯士兵均已無心,而未入籍者百姓見如此狀況,均不敢從軍為上,致我大明士卒日漸衰亡。臣啟陛下,廢除此法,允許軍士自由退籍,鼓勵入軍報國,增加新人,亦可減少銀餉之出。”

孫承宗的話再次在眾臣間引起泛動,首輔韓璜掘了掘胡須,沉吟道:“孫大人,熟知軍事,一言中的,但此法乃太祖所定,祖宗之法不可改也,這要廢除,朝廷上下影響重大啊。弄不好那些個禦史、翰林院等言官會彈奏的。”

劉宗周也有同感:“是啊,這事關祖宗家法,不能輕易動之!”

夏雲聽了,有些反感,心裏想這又是中國人的老毛病,傳統的力量就是大,動不動祖宗家法不能改,後世的光緒皇帝不就是因為慈禧以祖宗家法不能改為由,被軟禁了,滅掉了百日維新運動嗎。最後這個老姑婆,把中國推到水深火熱之中去了,讓中國忍受了百年的屈辱。

不行!既然老天爺讓我來到這裏,不能夠在因為一些不合時宜的祖宗之法,阻擋我中華民族的盛興之路。

夏雲的心思,在座的沒有幾個人知道,隻道是皇上為孫承宗的話,所震驚在犯愁呢。

夏雲想不過呢,傳統力量畢竟很大,一下子用力過猛,可能適得其反,不是有句話說得好:治大國如烹小鮮嗎,不能這麼來,怎麼辦呢……

忽然夏雲好像想起了什麼,臉上泛起了自信的微笑:對阿!自己為什麼不能夠學一學偉人的方式,先行試點呢,搞一個地方先行改革,有了成效,再慢慢地推廣嘛。

有了計較夏雲的心眼也活了起來,朗聲地道:“眾卿接旨!”

隻見眾臣忙地從位置上站起來,整好衣冠,站好位置,跪倒在地聽宣。

“朝鮮戰事,因將官指揮不利,除領兵之將毛文龍外,其餘以下官兵均按功獎賞,負傷致殘者,朝廷予以發放錢糧撫恤,安頓家人,若功勞大者,則允其脫離軍籍,自由為民,各部須仔細核對登記造冊,論功處理。

為保大明江山社稷計,為早日收複遼東故土計,為剿東虜建匪計,朝鮮戰事之敗,頓顯軍製不符合現今情勢亦須整改,但此乃祖宗家法,不宜擅自妄動,三思而行。故朝廷特在京畿、薊遼二地衛所、軍鎮、兵營,試行新的軍製,自由篩選士卒,堪核不合要求之軍卒,允其脫籍為民,老弱病殘者為民,上述兩地軍屯則予以裁撤,所需錢糧物品一應由朝廷供給。

鑒於此次戰事,彰顯各級將官軍事之能太差,不足以統領一軍,防守一方。如今對外作戰,我大明多用火器為之,但將官們並不知曉戰術戰法,為提高將官應用之策,故現有將官除有重要之命外,俱應回京參加兵部統一教練,各地軍務大員須謹慎選拔,登記造冊,限半月內,呈報內閣、兵部。著內閣擬旨下發,欽此!”

眾卿三呼萬歲領旨。

夏雲見眾人起立,又說道:“韓愛卿、來愛卿、劉愛卿留住,其餘愛卿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