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節 北征(1 / 2)

五月十二日,明軍於漠北大敗韃靼部,擊殺阿魯台。五月末消息傳來,民間歡騰的氣氛由北向南擴散。不久,再次傳來消息,皇上清理收攏漠北遊牧部落,要求其南下中原農耕,部分部落人口逃往與明軍協同作戰的瓦敕部,帝要求其放還,瓦敕部百般推托不允,帝大怒,揮師擊之,大敗瓦敕,瓦敕部西逃,明軍向西追擊。

此次北征,朱棣蓄謀已久,準備充分。此時的徐進奔走於大明北疆,幫助組織後勤運輸車輛裝配等事宜,各地車體等重大零件早已到位,徐進帶著工匠和關鍵零部件負責安裝調試,一路西趕,累得要死。

大明北部邊陲各個重鎮戰備軍糧儲備豐富,物資人員早已到位,隨著明軍地不斷西進,後續的人員、裝備、糧食及時的、源源不斷的開進了大漠,及時地在草原深處清理掃蕩,各地官員也做好了接收安頓南投遊牧的準備。

六月的天津很熱,後院的大樹陰涼處,高樂他們一邊吃瓜一邊聊天,話題當然離不開北征戰事,以及戰事之後的朝廷策略。

談論已經有一段時間了,看著地上草草畫的地圖,如今形勢讓毛欣明深感混亂,看樣子聖上打算讓以後草原上放牧的都是軍人了,看來是接受了徐海的“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說法,將來北邊將沒有邊患,東北也在開始解決,可西邊呢?沒有韃靼和瓦敕的糾葛纏鬥、阻隔,大明從中漁利,瓦敕以西的部族如果進入草原呢?那裏也是黃金汗國。

那麼遙遠的路途,今後如何管理和防禦呢?那麼遠的距離、複雜不明的環境,勢必產生總攬軍政的節度使或者藩王守邊,又將產生不安定因素。不管如何,此次北征成功,皇上必定有大動作。削藩恐怕是要有的,屯衛也會有調整,東北各地移民會加大,西邊的疆土如果適合大量軍屯和移民,西部移民也會很多,加上西南移民,全國人口大流動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呢?看來自己需要好好整理一下思路寫個東西出來,再拿出來和大家探討了。

高樂打斷了他的沉思,“欣明,先別想了,這東西太複雜了,一時也想不清楚,我覺得大家回頭把各自的想法整理出來,再拿出來討論幾回,然後根據情況不斷補充,再看每個階段誰猜對的多,賭個東道,我作裁判。”

“你又作裁判,真懶得要命。”

“要作裁判可以,今天你得給我們炒幾個菜。”

“至少十個,而且得用後院咱種的材料。”

在一片亂哄哄的聲討中,高樂不停的點頭稱是,逃難似的奔向菜地和雞舍。想了一下,毛欣明跟了上去:“猜對了不一定就是好策略吧?”

“對與錯之間就看大家怎麼理解和把握?好政策不一定能得到好結果,每個政策的推行都有它的原因和背景,有些我們能看到,有些看不到,甚至看到的也不一定是真的。現在好的將來不一定好,現在差的將來也許就好得不得了。對所有人都好的政策應該沒有,這就看你站在什麼角度看問題。”

高樂的話很隨意,也有點繞口,毛欣明還是有感悟。“你說今年的會試能如期舉行嗎?”

“從洪武年間到現在,參加殿試的人的年齡你注意過嗎?那些人的背景、出身、資助人以及現任官職你分析過嗎?你想過是什麼原因嗎?”高樂並沒有回答他的問題而是一邊摘菜一邊問。扭頭看到毛欣明黯然不語,高樂接著說:“還是那句話,看你站在什麼立場看問題,然後才能定如何行動。”

在陽光下摘菜,很快汗就下來了,這幾年地裏幹活少了,毛欣明覺得自己有些受不了這日頭。

夏末的草原,天藍雲白,草地上的屍體和血色並不能影響朱棣的好心情,多少年了,自己從十幾歲開始就一直征戰在這塊土地上,今天終於算告一段落。

在明軍緩慢推進的下,瓦敕各部主力二十餘萬慢慢集結在脫歡的周圍,這場決戰從清晨一直戰鬥到現在,瓦敕部隊隻有數千人逃出包圍。隨著開始不久脫歡倒於馮俊武的槍下,瓦敕各部各自為戰,實際那時戰鬥就已經結束了。

新的戰爭模式的出現,意味著在北方,遊牧鐵騎將不再無敵,隻要充分發揮戰車和火器的威力,不斷改良,即便有新的草原民族崛起,也將不足為患。能親手解決這一切,再看到不遠處朝氣勃勃的孫子,朱棣此時真有此生無憾的感覺。雖然今後問題還很多,在這位千古一帝手裏都不再是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