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節 祭祖(1 / 2)

公元元年二月,大明各屬國朝賀,其中就有阿不海漢國和日本國。咱就說日本國吧,他的女王來了。大明冊封的是日本國女王,倭人以前喜歡稱天皇。邢增輝曾經告誡過他們,不知現在這個毛病改過來沒有。

屬國國王前來朝賀並不多見,何況是一個女王。大明群臣多少有點新鮮,再加上那幅小模樣,很有不少人動歪心思。

新鮮出爐的公元皇帝並不太好色,也沒有什麼特別癖好,看到長得這樣子心頭不爽。女王哭訴國內艱難,做皇帝的隻得好言安撫。

元朝末年,對日本控製力度下降。幕府漸漸統一了島國,倭寇開始活躍,洪武初年禁海,倭寇騷擾就是原因之一,為了休養生息,不得已而為之。自永樂初年前去宣旨,倭寇大減,這些年更是滅絕。

與對別的屬國懷柔安定發展策略不同,讓這個島國保持戰爭局麵是永樂年間就定下的國策。因為它是個島國,而且人很不安生。

大院接到了皇帝的電報,這次是給當年的水軍統領周齊的。“周齊你怎麼挑的,朕很想揍她一頓板子。去樂州時你捎她回去,保持三方均勢。”皇帝同意大院眾人辭官,何嚐不是想保留一份自然隨意。

邢增輝也收到了皇帝的下達的命令,帶些書院的人,配合王振下南洋,宣我國威,弘揚文化。

大院又忙碌起來。南洋,高樂也想去。於是他就成了禮部侍郎,正三品的高官。反正回來就收回,沒人反對。其實就是一直在任,也沒人會有異議。這些年高樂在教育方麵幹了什麼,又有多少人不知道呢?

碧海揚波。大海,我來了。

喜歡帆船航海的人誰不夢想登上鄭和的寶船,不管什麼方式,高樂的願望實現了。

初步換算了一下,大約萬噸的排水量。奇跡!高樂看到的奇跡還少嗎?

南海比記憶中還要迷人,不久馬六甲到了。船隊受到了蘇丹的熱烈歡迎。馬六甲國王皈依回教三保太監功不可沒。中國山已經聚居了不少大明皇朝的人,這裏是大明船隊的前哨基地。

親近太監替皇帝出使是傳統,中官王振接替鄭和下西洋,興奮無與倫比。雖然對重大事宜聽從高樂安排有些不爽,倒是對高樂的水平十分信服。今兒就見識了一下,讓王振十分的振奮。

高樂對蘇丹提了幾個要求:一、單馬錫(獅城)永歸大明,大明為蘇丹王國提供適當的軍事保護和指導。二、儒學成為馬六甲國學,海河書院將幫助蘇丹建立一百所儒學學院,不得要求學子和大明子民信奉回教。三、大明商人在馬六甲開辟橡膠園支持蘇丹國經濟,蘇丹減免稅收,並予以保護。四、設史官,記錄曆史。

如此赤裸裸的說法讓王振大開眼界,平時不是挺溫文的一位嗎,也不說包裝一下。但如此一座小島,至於嗎?

晚上,高樂、邢增輝和王振再次徹夜長談。

馬六甲王國建立後,隨著海上貿易的發展,日漸繁榮,也引來了別國的窺視。王國十分仰仗大明的扶持,高樂的提議蘇丹求之不得。抓緊時間找人措辭上表,請求大明皇帝的同意。

一切順利,高樂等人掉頭南下,直奔爪哇,類似一幕再次上演。

高樂和邢增輝與王振分開,他們西去印度,高樂繼續南下,那裏有鄭和記載過的另一塊土地,與高樂的記憶重合。

無風時蒸汽推動,船隊順利渡過赤道,經過十晝夜的航行,登上了一塊巨大的陸地,與土著的進行了短暫接觸,補給淡水後,高樂率領船隊環繞著塊陸地一周,並多次登陸立下石碑和石刻留念。

回航時,在呂宋略作停留,當地國王請求建立儒學學堂,由大明向呂宋派駐教師,高樂允諾。呂宋國王欣喜萬分。

八月初,高樂的船隊回到了天津。收獲頗豐,除了大量的紫檀木、黃金之外,最有價值的是八十八棵四十丈以上的桉樹成材。當然還有一些稀奇古怪的動植物。

高樂航行的收獲,令大明公元皇帝大喜過望。急電招躲在海河大院和夫人孩子團聚的高樂入京。高樂正逗弄著心得的女兒,心中埋怨,然而電文都特別標注“免禮”了,不去是不行了。

在皇宮禦花園麵見朱瞻基的時候,高樂還是堅持鄭重行了大禮。

“景宇此次發現的陸地如此龐大,適合居住農耕,還是無主之地,是開疆拓土之功。我準備封你為公。”看得出來,朱瞻基的熱情發自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