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 神奇的衛國(2 / 2)

齊桓公表麵上對周王朝很尊重,處處維護周王朝的體統,獲得周襄王的信賴,借此抬高自己在諸侯國中的地位,間接達到號令天下的目的。

齊桓公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召集諸侯會合,從而顯示他地位的尊崇。還喜歡在會上組織大家簽訂條約,比如,獨立自主的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之類。他還特別強調,隻要是簽了條約的,國家出了問題,都可以找他這個世界警察尋求幫助。

這樣的諸侯會合發生了很多次,衛懿公愛湊熱鬧,次次都參加了。如今亡了國,他的後人拿著當初簽訂的戰略夥伴國合同,去找齊桓公求助。

齊桓公二話不說,沙場點兵、糾集大軍,在謀臣管仲的協助下,揮師北上,強虜灰飛煙滅,幫衛國複了國。

衛國的幸運,還不僅僅是這麼簡單。齊桓公趕走了衛國的強盜,準備班師回國。衛國新君感激涕零,一直送出國三十多裏。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有一個社會風俗。國家的國君送另一個國家的國君,不能超過國境線。齊桓公看衛國君主送的太遠了,就大度的一揮手,把腳下的那片土地都劃歸了衛國。

一晃400多年過去了,衛國沉寂而且平靜的生活結束了。魏安釐王親自操刀,讓衛國重蹈了亡國的覆轍。

魏國在馬陵之戰敗給了齊國,元氣大傷,從此一蹶不振。魏安釐王想獲得其它諸侯國的足夠尊重,就要重樹魏國的形象。為了再振雄風,魏安釐王挑了個軟柿子衛國,捏了個稀爛。

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已經發生了變化。戰國時局混亂,各國都為私利忙的焦頭爛額,像春秋五霸那樣講“仁義”的大國已經沒有了。

衛國這次又是憑借什麼複國的?

說出來誰也不信,這次拔刀相助的居然是秦昭襄王。

秦國一向弱肉強食,到底是什麼樣的原因,驅使秦昭襄王作出了如此反常的行為?

《史記》裏記載了這麼一句話,“五十三年,天下來賓,魏後,秦伐魏”。

秦昭襄王53年,各國都來向他朝拜。魏國使團路上堵車,遲到了。秦昭襄王盛怒之下,派兵攻打了魏國。

機緣巧合之下,衛國因此又間接受益,重新複國了。麵對曆史,我們除了瞪眼,就是幹瞪眼。

這時候已經是公元前252年,秦昭襄王55年。秦昭襄王想吃啥就快點吃啥,想喝啥也快點喝啥吧,你蹦躂不了幾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