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帝拉住王翦的手,親切的慰問:“看到王老將軍休養的紅光滿麵我就放心了,您現在的身體上戰場,肯定能把楚國打個稀裏嘩啦。”
王翦開始裝糊塗:“我上戰場幹啥?李將軍的二十萬大軍還沒把楚國攻下來?”
始皇帝以袖掩麵:“王老將軍莫羞寡人,後悔當初不聽您的建議,讓李信這小子給秦軍蒙恥。寡人現在才知道,沒有你們這群老將,地球轉不動啊!”
王翦:“大王請寬心,老王啥時候給你拖過後腿?隻要我這把老骨頭還沒散架,就有義務為大秦攻城掠地!”王翦看始皇帝給足他麵子,也信誓旦旦的立下保證。這就是他跟白起的不同,懂得為臣之道,給君主留餘地,就是給自己留餘地。
公元前224年,王翦將兵六十萬再次征楚。這次始皇帝很大方,王翦要多少人,他就給多少人。
一,他要和王翦重新建立信任,盡量滿足王翦的要求。
二,始皇帝輸怕了,所以派重兵務求必勝。
秦軍副將的人選也進行了更換,蒙恬的父親蒙武走馬上任,代表著老將全麵複蘇。無論年輕人再有衝勁,也比不上老將在戰場上的經驗。同時,蒙氏父子的先後上陣,更傳遞給我們一個信息,始皇帝最信任的還是蒙氏家族。
一,從蒙驁開始,蒙家已經三代效力於秦,建立了很深厚的君臣之誼。
二,蒙驁已經去世,蒙家的帶頭人沒了,蒙氏後人想要繼續安享富貴,隻有向始皇帝靠攏一條路。
把六十萬雄兵交給王翦,始皇帝終究不能放心,安排蒙武做副將,也是行使監督之責。不管怎樣,秦軍這次大軍壓境,以鋪天蓋地之勢席卷楚國,狡智多謀的項燕會有怎樣的應敵之策?
王翦率領秦國大軍出兵函穀關,一路暢通無阻。他依然選擇了李信的進攻路線,取道陳地以南抵達平輿,因為這是距離楚都壽春最近的路線。這次項燕沒有跟王翦捉迷藏,楚軍列陣以待,準備生死大戰。
偷襲的計策雖好,但項燕沒有膽子用在王翦身上,他知道跟老戰痞玩心眼是班門弄斧,該實在的時候還是實在點好。項燕授命於楚王,集楚國可用之兵,擺出拚命的架勢,要跟六十萬秦軍一戰定輸贏。
王翦知道楚軍剛剛做完保家衛國的戰爭動員,這時候正精神亢奮。兵法有雲:“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他下令秦軍駐營修整,建造防禦體係,等待楚軍士氣低落。
接下來的日子裏,任憑楚軍如何叫罵,王翦都勒令麾下將領不準出擊,違令者斬。士兵的任務很簡單,除了做好警戒外,就是吃了睡,睡了吃。養膘千日,用在一時。
大戰之期被王翦一拖再拖,他卻絲毫不顯著急,可能是從來沒帶過這麼多兵,想多過過癮。現在秦國底氣硬的很,收獲了趙、魏、韓這三座大糧倉,區區六十萬士兵的戰爭消費根本不放在眼裏,王翦就是要跟項燕比比耐心。
項燕終究是涵養功夫差點,先沉不住氣。楚國雖然富足,畢竟沒有秦國這戰爭販子財大氣粗。項燕看王翦沒有進攻意圖,就決定班師回朝,還可以讓部隊種種地,搞搞經濟建設,隻有提高綜合國力,才是挽救楚國的唯一辦法。
楚軍前陣變後陣,開始執行撤退工作。盡管項燕一再強調撤退時要有條不紊,但楚軍還是軍紀渙散,無法保持陣型的整齊。他們為戰爭興奮了幾個月,突然無仗可打,情緒降至最低,沒有半點士氣可言。
秦國的六十萬大軍可不是來楚國看風景的,王翦等的就是楚軍調動、暴露軟肋的時刻。他命令秦軍大舉進攻,用項燕打擊李信的套路,以彼之道,還施彼身。楚軍猝不及防,倉促應戰,數十萬將士皆傾之。項燕逃至蘄南,還是被秦軍追上,死於亂刀之下。
楚軍主力全軍覆沒,王翦再無顧及,率部發起全麵攻勢,大開殺戒。
公元前233年,壽春陷落,楚王負芻被俘,占據南方半壁江山的大楚王國宣告完結。
楚國亡了,沒有留下墓碑。隻是戰國的墳頭上,激蕩著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回聲。這是一句需要誦讀的詩,等待楚國的後人去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