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政令清明,人才也就樂意效忠,齊國湧現出一大批知名將相,田忌、鄒忌、孫臏等人先後在齊國任職。通過任用賢能,改革法政,齊國之強無以複加。桂陵、馬陵兩戰大敗魏國,使齊國成為戰國的當人不讓的超級大國。
物極必反,盛極則衰。齊國的發展缺乏連續性,沒有把強勢轉化為勝勢,犯下三條大罪,導致江山易手。
一,齊國對局勢的把握能力不足,沒有遏製其他大國的崛起。吳王夫差、越王勾踐都先後在齊國的眼皮底下稱霸於江南,是督導不利。沒有把秦國扼殺在發展的搖籃中,是監管不嚴。
二,齊國不思進取,統治階級沒有統一天下的思想意識。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齊國太平天下,人們富足而少憂,隻想過安定的生活,卻不思考怎樣維護安定。如果齊威王不滿足於隻做個霸主,天下早已是齊國的囊中之物。
三,齊湣王缺乏主見,狂妄自大,直接使齊國成為千夫所指,遭受五國毀滅性的打擊。他先受秦昭襄王的撩撥,與秦國共同稱帝,又受蘇秦的鼓惑,聯合六國攻秦,把所有人都得罪光。最後五國聯軍合而伐齊,齊國從此徘徊在滅亡的邊緣。
盡管齊國已經破落如斯,它還是有延長自己生命的機會,如果齊王建能看穿始皇帝對他拉攏背後的目的,選擇與五國再度合縱,秦國爭霸天下的道路將依然曲折。
起先他們追殺猶太人,我不說話,因為我不是猶太人。後來他們追殺工會成員,我不說話,因為我不是工會成員。此後他們追殺天主教徒,我不說話因為我是新教徒。最後他們奔我而來,卻再也沒有人站起來為我說話了。
就像美國波士頓猶太人紀念碑上銘刻的那樣,對別人的計較,就是對自己的苛刻。齊王建無法摒棄前嫌,冷漠五國的生死,結果也不會再有人關心他的存亡。
既然沒有外援,齊王建隻好奮發以自救。好歹齊國在他的帶領下,四十多年未受兵患,掏幹家底也能拚湊出百萬大軍,加上和平環境的經濟積累,跟秦國還有一拚之力。
齊王建把糾集起來的武裝部隊統統派往濟水,那裏是齊國唯一的天險,曆來是與列國會戰的重要場所。按照以往的經驗,隻要守住這裏,齊國就可以安枕無憂。他的兵力部署總好像有什麼漏洞,到底在哪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