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王建被門衛的愛國情操所感動,調轉車頭返回王宮。即墨大夫是齊國的忠貞之士,他看到齊王建回心轉意,急忙獻計抗秦:“齊地方數千裏,帶甲數百萬。夫三晉大夫皆不便秦,而在阿、甄之間者百數;王收而與之百萬人之眾,使收三晉之故地,即臨晉之關可以入矣。鄢郢大夫不欲為秦,而在城南下者百數,王收而與之百萬之師,使收楚故地,即武關可以入矣。如此,則齊威可立,秦國可亡,豈特保其國家而已哉!”
齊國之境方圓連綿千裏,有數百萬武裝部隊,他們正在努力回援齊都,不用擔心王賁的包圍。韓、趙、魏三國滅亡後,殘餘的官員不願意降秦,都逃亡至阿城和甄城,如果齊國給他們提供兵馬、武器支援,讓他們去收複三晉的舊地,就可以重新對秦國構成威脅。楚國被滅後,鄢城和郢城的官員也不願意降秦,都藏匿在南城。齊國把群人組織起來,交給他們百萬大軍,讓他們去收複楚國原來的土地,秦國隻能被趕回陝西。這樣一來,各國重新建立,秦國將飽受打擊,而齊國則威於天下,四海敬服。
齊王建沒有聽從即墨大夫的建議,他已經被國君的責任壓的喘不過氣,不想再用生命去等待遙不可及的希望,還是投降一了百了。聽說五國的亡君待遇都還不錯,與其玩命抗爭,還不如早點頤養天年。
經過討價還價,齊王建得到始皇帝欽賜的五百裏封地作為投降的條件。這個意外的收獲讓他喜不勝收,看來投降的選擇相當明智,日後可以抱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踏實過日子了。
齊王建回國後大開城門,列隊歡迎王賁入城接管臨淄。進行過政權交接之後,他被王賁派兵送往封地。行走在通往共地的路上,齊王建幻想著未來的豐富多彩。秦國對他很夠意思,封賞了不少金銀財寶,擺脫掉帝王之業的困擾,他終於可以過上無憂無慮的生活。
齊王建來到共地之後,被秦兵安置在一片種滿鬆柏的樹林中。並且告訴他封地雖有五百裏,但他的活動範圍不能超出樹林。不隻齊王建傻眼了,我們也為他鳴不平,帶來的錢財都不能充饑,一代齊王又不會爬樹摘果子,日後該如何生存?
早知如此,何必當初?齊王建如果骨頭夠硬,敢跟秦國死拚的話,或許能得到對手的尊重。像他這種貪生怕死之輩,始皇帝看不入眼,正好拿來羞辱。
齊王建每日餐風飲露,養尊處優的他受不起這樣的折騰,沒多久便饑餓而死。六國的君王隻有他遭遇最慘,提醒後人獻諛者的下場。
曆史的審美角度讓人讚歎,把血腥的七國紛爭結束在鬱鬱蔥蔥的鬆柏之間,不知這算不算一種浪漫主義情懷。當我們靜靜的聆聽樹葉婆娑,會暫時忘卻塵世的喧囂。浮生猶如綺夢,那些帝王興衰,那些人間紛擾,一幕幕嬉笑怒罵,一場場悲歡離合,都好比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站在六國覆亡的城頭,我們終於可以撥開曆史的煙塵,看清楚整個戰國。烽火狼煙,永不再燃,萬裏山河,凝裝欲新。始皇帝實現了對自己的承諾,他是秦國的王,也是天下的王。
始皇的功績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齊光。但是能做好秦國的王,未必也能做好天下的王。他贏了天下,隻是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