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沒有替未來擔憂,大不了日後與扶蘇緊密團結,多打交道。他在害怕另外的問題,現在秦國政局不穩,各地都有反秦的勢頭,如果始皇帝去世的消息流傳出去,他不知道東巡的車隊能否順利的回到鹹陽。
經過縝密的思考,李斯決定秘不發喪,等安返鹹陽後再大告天下。雖然他是宰相,但這麼大的事情他也無法作主,當他同趙高商量的時候,趙高丟下一句“全憑丞相處決”就匆匆走掉,搞的李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趙高現在方寸大亂,始皇帝的臨終遺言完全出乎他的預料。他把所有報仇的希望都寄托在胡亥身上,如果扶蘇登基,他的努力豈不是付諸東流?
扶蘇性情溫和,處事周全,深得百姓的敬重和信賴,如果讓他當政,秦國說不定真能重現太平盛世。這是秦朝之福,也是趙高的困擾,他決不允許這種事情發生。值得慶幸的是,他還預備了後路,胡亥這次也隨隊出行,隻要掌握著這張王牌,事情就還有轉機。
自從成為太監後,趙高從沒有如此興奮過,始皇帝的去世,涉及到皇朝的權利分配,留下巨大的權力真空。令人窒息的誘惑,讓他無法抗拒,激動的情緒難以平靜,他要幹一件大事,改命篡詔,把扶蘇拉下馬,讓胡亥扶搖直上。
趙高若想完成他的計劃,必須解決兩個難題。
一,勸說胡亥與扶蘇爭權奪利,這是謀取秦朝皇位的前提。趙高身為胡亥的老師,一直克盡本分,孜孜不倦的傳道、授業、解惑,深受胡亥的信任和親近。胡亥平時身處皇宮,對外界少有接觸,沒有什麼機心,他跟趙高相處融洽,很容易被擺布。
二,丞相李斯知道始皇帝的遺囑內容,趙高必須拉攏他,這是謀取秦朝皇位的保證,而且難度很大。如果李斯執意把遵從先皇的安排,扶蘇收到詔書後,蒙恬必然派邊防軍護送其回鹹陽,秦都處在秦軍的控製下,趙高就此玩完。
事不宜遲,趙高找到胡亥,彙報始皇帝歸西的消息。他故意做出悲痛萬分的樣子:“公子請節哀順變,陛下剛剛去西天極樂世界報到去了。”
“什麼?”胡亥驚叫起來,隨即壓低聲音:“可有留下遺訓,誰人主朝?”胡亥這個不孝子,不先哀思其父,反而關心起皇位歸屬來。
胡亥的舉動讓趙高懸著的心放下大半,事情比想象的更好辦,他痛心疾首的說道:“陛下病的有些糊塗,安排的很不厚道。他對所有的公子都沒有分封,隻是下詔書給扶蘇,讓他速歸鹹陽,馬上登基,成為天下之主。小胡你連塊封地都沒有,日後要喝西北風了。”
趙高的話,讓胡亥失望至極,但他從來沒有謀反的想法和膽子,隻是垂頭喪氣的自怨自艾:“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父皇的做法肯定有他的道理,我們誰也無法反駁,既然他不封賞,我隻好自認倒黴。”
趙高絕不允許胡亥自暴自棄,宛如嚴師般啟發和開導他:“我平常是怎麼教導你的?思維一定要開闊。陛下的詔書掌握在李斯和我們兩人手中,天下的走向並沒有失控,隻要你想,就還有可能,我隻問你到底想了沒想?”
胡亥把話到嘴邊的“想”字收回,內心陷入親情和權利的掙紮,半晌後,做出義正嚴詞的回答:“廢棄長兄而立幼弟,乃是不義。不遵守父皇的詔書,乃是不孝。我才疏學淺而依賴老師您,乃是無能。這是三件違背道德的事情,如果我做了,肯定無法令天下臣服,還可能斷送秦朝的江山社稷。”
從胡亥表現出的口才和思考能力,我們不應該再把他誤讀成昏庸無能的敗家子。他思路清晰,對事情的判斷也很準確,如果秦朝不被斷送,趙高還會處心積慮的這樣做麼?
趙高露出恨鐵不成鋼的表情:“你這是形而上學,教條思想。商湯王殺掉主君夏桀王,世人稱頌他義薄雲天,周武王殺掉主君商紂王,世人讚譽他替天行道。衛輒殺掉自己暴虐的父親,衛國人民都感謝他的大恩大德,就連孔聖人也替他辯護,公開承認他並非不孝。成大事不能拘泥小節,不靈活變通不行,緊要關頭,事應從權,切勿墨守陳規。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聽我的話沒錯,出手要狠,江山才穩。”
胡亥見趙高講出一堆大道理,不禁對皇位怦然心動,若是繼續扭捏,一點大丈夫的氣魄都沒有,還會辜負師傅的苦口婆心,他以問代答:“我們還沒有回到鹹陽,父皇的追悼會尚未進行,現在去找丞相合適麼?”
胡亥不僅不傻,而且還聰明的很,他也知道事須決於李斯,在提醒趙高快去辦事。胡亥的優點很明顯,缺點更明顯,他繼承了始皇帝睿智的優秀基因,可惜耳根太軟,不能堅持主見,人雲亦雲,結果敗給趙高的軟硬兼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