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和談(一)(1 / 3)

聖人言,時勢造英雄!豈不知,英雄亦可造時勢!

為君者,乘勢利導,以天意為意,以民心為心,則百姓安居,國家無事也!

--《世祖高皇帝實錄》

靖康元年二月初二,大戰剛剛結束,金國使者候於酸棗門,請求進城。

一場大戰下來,損兵八萬之多,大將種師中陣亡,姚古生死未卜,姚平仲下落不明,傷宗澤、韓世忠,殘張叔夜,損失慘重,唯一可以欣慰的是,京城還在自己手裏,還有與金人周旋下去的根本。

一場大戰下來,趙桓明白了幾件事情。

第一,以目前的宋軍用金軍交戰,憑城據守,還可一戰,如果是平原野戰,與送死無異,想都不要想;

第二,朝廷大臣畏金兵如虎,經此一戰,主戰者更少了;以李綱為首的主戰派,必將受到以首輔宰相李邦彥為首的主和派的強力打壓。到底該怎麼辦,身為皇帝的趙桓一定要有主意,這時候需要的是果斷,即使錯了,也要果斷,不能動搖。

第三,傳說中的嶽飛穿越曆史,來到京城,這一點與宋強的記憶完全不同。曆史已經改變了軌跡,宋強記憶中應該發生的事情,也許根本不會發生了。

第四,嶽飛是此戰唯一的收獲,封其為駙馬都尉,真乃神來之筆。嗬嗬,當時宰執們都傻了,嶽飛、韓世忠也傻了,想起他們的樣子,還會禁不住笑出聲來呢!

趙桓與宰執們正在垂拱殿議事,金人使者又到了,宰相執政麵麵相覷,然後同時看著皇帝,等候皇帝定奪。

想到戰場上的情景,趙桓還一個勁兒地翻惡心,而今強撐著身子,有氣無力地說道:“談,自然要談,當然得談。先議議,派誰去談!”

李邦彥接著話茬,道:“臣以為,兵部尚書、同知樞密院事李棁,身為執政,身份適宜,而且曉暢軍事,可為正使。”

聽到李邦彥這樣說,宰執中附和者極多,趙桓望著李棁,道:“李愛卿意下如何?”

李棁慷慨陳詞,申明國家艱難,不敢有辭之意,說得趙桓心裏暖融融地,分外舒服。

九名宰執,除宰相張邦昌不在外,大家都說了話,隻有李綱一人,沉默無語。李綱的心思,趙桓又豈能不知:李棁為人和善,溫文爾雅,與虎狼金人談判,恐怕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不過,趙桓想印證一件心中的疑問,而且要有所更張,因而問道:“李綱為何不言?”

李綱道:“依眼下情勢而言,金人小挫,實力還在;我軍不勝,死傷甚巨,金人必當氣焰囂張,不可一世。李棁性格偏弱,作為正使,隻怕無助於國。臣與李棁平日並無嫌隙,有此一言,對事不對人,伏請陛下明察!”

又來了!

這個李綱,說起話來,根本不顧及他人的感受,直來直去,從不藏著掖著,還真有那麼點意思呢!

李邦彥諸人,怒目而視;李綱鎮定自若,沒事人一樣。

趙桓正要順勢而為,要的就是這樣的效果,道:“先議議,看看情況再說。傳旨,以李棁正使,李鄴為副使,專責與金人談判事宜。”

說罷,趙桓擺擺手吩咐退朝,折騰了一夜,真是覺得累了,要好好睡上一覺才行呢!

二月初二,宋金兩國於大宋京城汴梁都亭驛,正式開始談判。宋國正使為兵部尚書、同知樞密院事李棁,副使為給事中李鄴;金國正使為四太子、大金第一勇士完顏宗弼,副使為燕人王汭。金人提出,為體現兩國平等之地位,談判地點不應隻設在都亭驛一處,還應在金兵牟駝岡大營再設一處談判地點:雙日在都亭驛談判,單日在牟駝岡談判。事情奏到大宋皇帝趙桓那裏,皇帝準奏。

二月初三,兩國使者在牟駝岡金營商討停戰事宜。完顏宗弼首先提出,欲與嶽飛一戰;並聲稱金國一再提出談判,宋國不許金使進城,並且於正月初一夜間偷襲金國大營,致使雙方關係進一步惡化,宋國應承擔全部責任。一定要免除李綱的一切職務,雙方的談判才能進行下去。李棁回城,上奏官家,趙桓一概準奏,並令李綱暫時回家養病,以避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