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盛宴(一)(1 / 2)

太上皇回鑾,世祖主駕,康王參乘,京城萬民歡呼讚歎!

自此,兩宮融洽,無絲毫芥蒂,家和國興,海內共享靖康盛世。

偉哉,世祖仁孝通天;聖哉,太上胸懷若海!

——《世祖本紀》

靖康元年三月二十日,大宋東京汴梁城內張燈結彩,花團錦簇,人人喜氣揚揚,迎接回鑾的道君太上皇帝。

酉時前後,太上皇趙佶乘坐的龍舟到達汴梁城外七裏的虹橋。龍舟靠岸,太上皇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之中,鼓樂齊鳴,岸上自官家趙桓以下,五品以上京官千餘人,接駕的禁兵、內侍、宮娥,以及上萬的百姓同時跪倒,山呼萬歲。

“當當當”,京城九成宮內九鼎齊鳴,上清寶篆神霄殿內的九鼎亦不甘落後,發出清越激昂的響聲。

十八座巨鼎同時歡唱,歡迎自遠方歸來的主人。

京城百萬民眾,聽到鼎聲,知道太上皇到了,自發地歡呼起來,“萬歲”之聲直衝霄漢。

趙佶怔怔地望著眼前的臣民,聽著此起彼伏的歡呼聲,仿佛如在夢中。

皇太後鄭氏輕輕牽了一下趙佶的衣角,趙佶才發覺自己有些失態了,靜靜心神,朗聲道:“皇帝皇後平身,眾卿家、京城父老快快平身。”

說著話,順著船板,緩步上岸。

趙桓看到父親,心情複雜,說不清道不明是怎樣的滋味。為了得之不易的皇位,他對父親猜疑、試探、防範從來未曾停止過,有時甚至希望父親……今天,真的看到父親,蒼老了許多的父親,兒時那些溫馨的畫麵一一在眼前閃過,心中一痛,眼淚不由自主地落了下來。

“父皇身體可好?想死兒臣了!”趙桓說著就跪了下去。皇後朱雲蘿也隨著跪倒在地。

“桓兒起來,兒媳也起來吧!”趙佶與皇太後鄭氏分別攙起二人,上下打量著。

趙佶一邊點頭,一邊說道:“祖宗江山,賴兒保全,朕的臉麵,也還周全,為父倒是應該謝謝你的。瘦了,想必一定吃了不少苦吧?”

短短的一句話,委屈、欣慰、驕傲、傷心種種情感交織到一處,盡上心頭。趙桓一味地哭著,哪還能說出話來?

張邦昌見機,道:“君無戲言,太上皇還真的應該獎賞官家呢!”

一句話將哀傷的氣氛衝淡不少,趙桓的情緒也漸漸穩定下來。

“嗬嗬,你這個人啊!”趙佶指著張邦昌,“賞,當然要賞。皇帝,朕該賞你些什麼呢?”

趙桓道:“兒臣怎敢?父皇隻要好生將養龍體,看兒臣掃平狡虜,獻俘太廟,就是對兒臣最大的獎賞了。”

“哈哈,好!你如果能辦此事,也是對朕的最大孝心了。”趙佶大笑著說道。

趙桓、朱雲蘿一左一右,攙扶著趙佶和鄭氏,向金輅車行來。

太陽照在金輅車上,太陽照進每個人的心裏。

陽光裏的金輅車,富麗堂皇,氣派非凡,直令人目眩神迷。

車轅之內,六匹膘滿體肥的火龍駒,耀武揚威,氣壯山河,可跨千山,可涉萬水。看這些禦駕神駒,黃金麵甲,頭插雕翎,錦緞包尾,脖子上掛著行狀各異的十二隻金鈴,走動起來,發出悅耳響亮的聲音。一杆黃色的大旗矗立於車的左麵,旗麵上繡天降神龍,威臨天下,彰顯皇家氣派;旗子上的十二根絲帶,係著無暇美玉,在風兒的吹撥下,發出悅耳的聲音。木製的棨戟,上繡黻文,立於車的右邊,在太陽的照射下,熠熠生輝,愈發令人不敢仰視。

朱漆的車輪,三十根車幅,以每月的日數為法;車幫用金水澆過,上麵雕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無不惟妙惟肖,靈氣逼人。

四根大柱撐著車廂,鮮紅的綢緞覆蓋在四周,上繡金龍十二。

兩名彪行武士,左主駕,右參乘,氣宇宣昂、不怒而威。

趙佶正要上車,不經意間,看到趙桓身邊的一名將軍,氣勢充盈而內斂,站在那裏,猶如一座山一般。

這個人是誰?

好一名威武的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