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健回到自己的房間,將那個皮包拿出來,把碎瓷片很小心從裏麵拿出來,臉上露出幾分興奮的表情。
一個工具箱,打開,裏麵是各種工具,還有強力粘合膠。
下午他用魂力探查了這些瓷片,發現這些瓷片並不是隨隨便便拚湊的,而是一個完整的器皿。
而且就在魂力探查的時候,張子健竟然詫異地發現,這些碎片在他腦海中自動結合,拚成了一個完整的粉彩繡春壺。
難道我的本領又升級了?張子健有些詫異!
他哪會這些瓷片本意是想研究一下這碎片,了解乾隆粉彩繡春壺的特征,沒想到會出現如此異象,於是他的腦海中出現一個大膽的計劃,那就是按照腦海中這些瓷片組合的位置,將這粉彩繡春壺修補過來。
於是他出去順便買了專業工具一套,打算自己動手,就算失敗也不心疼,反正這些也是白來的東西,如果成功的話,那絕對是意外之喜。
張子健凝神靜氣一會兒,將魂力釋放到上麵,過了一會兒伸出手,拿起了其中一片……
不知不覺金雞唱曉,金色的第一縷陽光照進房間,張子健小心翼翼的將最後一片瓷片粘好,輕輕鬆了口氣。
陽光慢慢移到瓷瓶上,陡然綻放出亮麗的光彩,灩灩的光波如水般在瓶體流動,整個房間似乎為之一亮。
整個瓶身拚接的幾乎沒有瑕疵,這也得益於張子健強大的魂力,盡管碎片與碎片之間的縫隙可辨,但幾乎是非常微小,可以說整個拚接過程非常的完美,隻需要最後的經過專業維護打磨拋光,這件瓷器就可以煥然一新。
瓶體侈口,細頸,圓腹,平底。
青白釉為地,四組青花弦紋將瓶分為四個部分。瓶頸繪蕉葉紋和圓字紋。肩部為一組雲蝠紋。
腹部修竹橫逸,掩映之處隱約有精舍一間,一對畫眉似在親親噙語,周圍還有雙線勾勒六段飄帶,翻飛飄逸。
景物躍然,周圍有靈芝、古錢、寶鎖等吉祥物。底部飾蓮花圖案。
最令張子健吃驚的是,在他拚接過程中,發現底部款識有點油漆汙漬,經過汽油擦洗之後,出現青花六字楷書,大明成化年製,款圍以青花雙重圓圈。
款識中的“大”字的第二筆上端有尖有圓,出頭並不很高;“成”字第五筆的撇直而生硬;“化”字左邊單人旁和右邊“匕”上端幾乎持平;“製”字中下半部分的“衣”字一橫一般不越過右方的立刀;“明”字左邊的“日”多是上窄下寬或上下相同;“成”字最後一筆的一點,有的點在橫以上,有的點在與橫持平部位,有的點在橫以下,但以點在與橫持平部位多見;另還有個別“成”字沒有一點。
符合已故古陶瓷鑒定家孫瀛洲先生總結成化款識,並且孫瀛洲先生為了便於人們記憶,還做了四十二字歌訣“大字尖圓頭非高,成字撇硬直到腰。化字人匕平微頭,製字衣橫少越刀。明日窄平年應悟,成字三點頭肩腰。”
就是說從這個款識來看,這哪裏是乾隆朝官窯製品,而應該是成化後期的官窯製品。
如果真的是成化年間官窯製品,這個東西應該是五彩或者鬥彩繡春壺才對。
提起五彩人們可能不太清楚,可是一提起鬥彩,那可是大名鼎鼎。
其中最有名的鬥彩雞缸罐,此器作侈口,淺弧形壁,淺圈足,器表彩繪兩組子母雞圖。圖中公雞、母雞率領小雞覓食於野地,母雞低頭欲啄蟲,小雞展翅雀躍,即使在細小如斯的畫麵中,依然令人感受到溫馨可愛的情境。
畫中的牡丹、蘭草與湖石恰如其分的隔開兩組圖案,杯內純白無紋飾,底以青花書“大明成化年製”六字楷款,款識之外並加畫雙方圈。此足以傳達天倫和樂的子母雞圖,或因帝王的喜愛而深受文人雅士的青睞,故至晚明無不以為“成窯雞缸杯,為酒器之最”。
胎體薄如蟬翼,光下通透,可見外壁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