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二十五章(一)(1 / 2)

張子健跟著賈六來到一個民居,打開門走進去,倒吸了一口冷氣,真的愣住了。

因為在屋子的中央擺著一個綠黝黝,泛著金屬光澤的東西。

隻見平沿外折,雙立耳微向外撇,圓底,獸蹄足,耳內麵飾竊曲紋,外飾兩周空心連珠紋,腹部飾一周竊曲紋,通體蠟光。

這他媽不是青銅鼎還是什麼,而且從紋飾和式樣來看,應該是西周晚期的東西。

張子健腦袋嗡的一聲,仔細瞅了瞅確實青銅鼎。這個青銅鼎,整體有一層綠鏽,保存非常完好。

張子健腦海中迅速閃出關於青銅鼎的一些列介紹。

青銅鼎是由紅銅和錫等金屬鑄造而成的,其硬度很高,鼎是所有青銅器中最能代表至高無上權力的器物。

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劃分天下為九州,令九州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九鼎,將全國九州的名山大川、奇異之物鐫刻於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並將九鼎集中於夏王朝都城。

這樣,九州就成為中國的代名詞。九鼎成了王權至高無上、國家統一昌盛的象征。而華夏最早一統天下的權力的觀念就與鼎的誕生有直接關係。

到了商代時,對表示王室貴族身份的鼎,曾有嚴格的規定:士用一鼎或三鼎,大夫用五鼎,而天子才能用九鼎,祭祀天地祖先時行九鼎大禮。

各級貴族在使用禮器種類和數量的多寡直接代表了貴族等級的高低。所謂鍾鳴鼎食,即是表示了家族人丁興旺、仆役眾多的龐大場麵,成為貴族顯示自己身份之高貴的標誌。

正如著名學者張光直先生所言:青銅便是政治和權力。

因此,“鼎”很自然地成為國家擁有政權的象征,進而成為國家傳國寶器。

據說,秦滅周後第二年即把周王室的九鼎西遷鹹陽。但到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時,九鼎已不知下落。有人說九鼎沉沒在泗水彭城,秦始皇出巡泗水彭城地方,曾派人潛水打撈,結果徒勞無功。

當然也有史學家認為,九鼎並非是九個,而是隻有一個,因為代表九州,也叫九州鼎,簡稱九鼎。

不過《戰國策》開篇東周策一《秦興師臨周求九鼎章》,就記載了秦要侵略周奪取九鼎的故事。

周人顏率有謀略,先鼓動齊國幫助驅秦,答應把九鼎給齊國,齊國來要,顏率便問齊王走哪條路,結果都不合適,還說九鼎九個,一個要用九萬人,九九八十一萬人方全能拉走。

顏率又說:“今大王縱有其人,何途之從而出?臣竊為大王私憂之。”齊王曰:“子之數來者,猶無與耳。”顏率曰:“不敢欺大國,疾定所從出,弊邑遷鼎以待命。”齊王就不再提拉九鼎的事了。

從這裏看九鼎真夠重的,不過一定有誇張,但從這個文獻看,九鼎一定很重,還是九個。

不過九鼎遺失年代久遠,到現在還眾說紛紜,並不清楚到底湮沒何方。

鼎是由青銅製成,而青銅是人類曆史上的一項偉大發明,是世界冶金鑄造史上最早的合金。

紅銅加入錫、鉛,成為一種新的合金,這種合金曆經幾千年的化學反應,其表麵出現一層青灰色的鏽,所以今人謂之青銅,而古人則將這種合金稱之為金,文獻中所講賜金、受金多少,即指青銅。

從現今出土和傳世的大量青銅器可見,古老的塊範鑄造技術在遠古的中國已經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青銅器在中國先民的生活和精神體係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青銅鼎、簋、尊、盤、爵等作為食具、酒具、盛水器等實用功能與作為禮器在先民精神生活中標出的意義是互為表裏、融貫一致的。

可以說,沒有古代青銅器,就不可能有商、周以來文質彬彬的貴族等級體製和先秦時代特色獨具的權力表達係統。古代文明體製的核心,即所謂的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無不與青銅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