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是老北京,而且生活有些困難的老北京。
張子健要了一壺碧螺春,然後又要了幾樣點心,因為他注意到這個人走進來,看見別人桌上的點心,吞咽著口水。
“中午沒吃飯吧,墊布點!”張子健指了指桌上的點心。
男人瞅了瞅,手伸出去抓了塊點心,塞到嘴裏,使勁有些費力的嚼著。
“喝口茶別噎著!”張子健給他倒了杯茶。
喝了一口茶順了口氣,這個男人掏出懷中的小布包很小心的放在桌子上,張子健瞅了一下,沒有動。
這個男人小心翼翼打開布包,裏麵露出幾塊玉,看樣子本來是一件東西,可斷成幾截東西。
店夥計說的沒錯,確實有夠破。是古玉沒錯,可品相可以說糟糕的很,上麵布滿了鏽色,也就是人們俗稱的沁色。
何為沁色?古玉之所以“能動人之心”,就是因為它在地下沉睡幾百年、幾千年之後,會因為受地下各種化學物質的影響,從而產生各種各樣匪夷所思的色彩、質地的變化。這種變化古人稱之為“沁色”。
“沁色”的品種,據清人陳性《玉紀》所載,就有:坩黃、坩青、孩兒麵、純漆黑、棗皮紅、鸚哥綠、朱砂紅、雞血紅、棕毛紫、茄皮紫、鬆花綠、白果綠、秋葵黃、老酒黃、魚肚白、糟米白、蝦子青、鼻涕青、雨過天青、澄潭、水蒼等等,總名之“十三彩”。
還有許多巧沁花色,如蝦蟆皮、灑珠點、碎磁紋、牛毛紋、唐爛斑等等不一而足,共計有二十六種。
既然沁色是受“陰陽二氣”、“日月二光”的影響產生的,又是那麼的美不勝收,於是有沁色的古玉就成了人們刻意追求的目標。往往一塊古玉因為沁色美而身價驟增百倍,而各種沁色也成了鑒識古玉的重要手段。
真的沁色都浸入玉的內部,與玉渾然一體。而假沁則多是浮在玉的表麵,而且玉表也沒有各種深淺不一的凹陷變化。
總之,由於沁色是由外而內沁入玉內的,有沁色的古玉一定會在玉表留下一些自然的痕跡。一般說玉器入土的時間越久,沁色也會重,但西北地區的土質幹燥,玉器入土不易受沁;東南地區的土質濕潤,玉器入土易被浸蝕。
因此,古人有“東土不如中土,中土不如西土”之說。
不過玉有沁色要顯出瑰麗的色彩,大多都是經過盤過的玉,古玉器外表的土鏽去掉,讓美麗自然的色沁呈現出來。古玉受色之處愈盤愈豔,愈可以顯露出古玉器特有的那種沉穩溫潤感來。
可是這個男人的古玉,雖然古玉,可是年深日久上麵黏附了一層氧化鐵鏽斑,看起來就像石頭,難怪沒有店家願意收。
更何況想要將一塊古玉盤出來,絕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能勝任。
在盤玉之前,要先了解物件本身的特質,當然首先是料子要對,其次玉質要好。不對料的玉器再如何用心,效果也會大打折扣,因此,好料,也就是俗稱的和闐水產玉盤出來的感覺自然比山產玉要好。
一般情況下,玉件到手,先用常溫清水浸泡2-3個小時(待表麵附著物軟化),然後用牙刷刷洗幹淨,再放入熱水(新玉約70、80度左右,老玉約50、60度左右)中浸泡,浸泡到熱水與玉慢慢自然冷卻,最好置於空氣不流通的保溫場所,讓熱水徐徐冷卻。也籍此讓玉的毛細孔得到充分的舒張,將內部汙垢吐幹淨。如此進行約3個循環,之後大約每3個月到半年進行1次,夏季則約1到2個月進行1次。
開始盤玩,首先選條中國結的繩子(注意要買好的,不易掉色的繩子),將玉件綁在腰際“內外褲”之間(請注意不讓玉器直接接觸肌膚),閑暇時可拿在手上盤玩,但記得手是幹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