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一章(二)(1 / 2)

“臥槽……!”話剛出口,又一個黑影,結結實實打到另半邊臉,接著又往地上啐了一口,又多出了好幾顆黃中帶黑的玉米粒,不用問這是另半邊的後槽牙。

旁邊的人歎為觀止,見過用腳踹人,用腳踢人,可是用腳麵子抽大嘴巴的可是頭一次見,而且一見是兩個,牛逼,實在牛逼。

中華兒女多奇誌,雙腳能抽大嘴巴!

張子健抽了冒牌四爺兩嘴巴,也算是幫十四爺出了口氣。

當然這冒牌四爺捂著臉抱頭鼠竄,他還指望用碩果僅存的前門牙磕磕毛豆豆什麼的!

張子健這就們溜溜達達來到了廠甸,京城有不少地方值得一逛,而廠甸就是其中之一。

這兒自古就是文人騷客最愛逛的地方,因為這個地方古玩字畫店很多,如果說潘家園是以地攤為主,而這個地方是以店麵為主。

來這個地方的人,不一定都收藏,但看一看也是挺過隱的,這麼一熏陶,說不定誰以後就是大收藏家呢。

另外廠甸出名還因為廟會,廟會始於清乾隆年間,舊俗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元宵節為集市,叫開廠甸,熱鬧非凡。

舊說在廟會期間,海王村內不但熱鬧非凡,其東側的呂祖祠也香火極盛,善男信女道士雲集。

火神廟則是珠寶商販集中地,文昌閣、土地祠又是書籍集中地,道路兩邊也都是買賣。

不過在破四舊期間,廟會被取締了,不過2001年,廠甸廟會在消失多年之後重又成為人們春節的好去處,並成為京城唯一不收門票的開放式廟會。

隻可惜張子健來的不是時候,並沒有見識到廠甸的熱鬧勁,不過盡管這樣,周圍依舊是人來人往,笑語聲不斷,叫賣聲不停,比普通的商業街還要熱鬧。

這個地方正在開辦廠甸小吃節,帳篷一字排開,裏麵的攤主們打起一百個精神,賣弄著手藝,夥計賣力的吆喝著,此起彼伏,勾引著遊客在攤位前麵流連不去。

張子健慢慢走著慢慢看,色香味形具全的艾窩窩、驢打滾、豌豆黃、年糕、灌腸,還有茶湯、麵茶、油茶,還有很多交不上名字的小吃,散發著誘人的香氣和漂亮的色彩。

這樣的小吃怎能不嚐一嚐,何況還走累了有點餓的慌,張子健路過一個攤位買一點,路過一個攤位買一點,盡管這樣,走到中間位置,東西已經堵在了嗓子眼上。

看著後麵豐富多彩的美食,張子健頭一次感覺有個牛胃還真不錯。

不少孩子跟著父母樂嗬嗬的逛著,而賣一些玩意的攤主們,拿出百倍的精神將手中的東西舞弄的出更多的花樣。

空竹抖的嗡嗡響、飛旋的陀螺也挺棒、嘎啦嘎啦的風車鼓著清風,五彩繽紛的風箏看的人豁亮。還有泥人、麵人、臉譜、戲出、棕人、毛猴、竹蛇羽蝶、竹木刀槍、絹花紙花、布娃娃、布老虎,雄雞報曉,雞媽媽帶著雞寶寶。早看花了眼,不知那個好,這些孩子恨不得全都往家抱。

就這樣張子健打著飽嗝,溜溜達達來到書市。

廠甸的琉璃廠可是全國最大的圖書集散地,同時也是孤本、善本、珍本常出現的地方,另外還有很多書畫店,總之你如果喜歡書畫絕對不虛此行。

琉璃廠又叫海王村,遼代時就叫這名兒,當時是遼都城東郊燕下鄉的小村落,這裏寺廟雲集,經濟繁榮,可惜後來毀於戰火。

到了元代這裏是燒製琉璃瓦件的窯廠,明代為工部五大窯廠之一,故稱琉璃廠,可是為京城皇宮的金碧輝煌立下了汗馬功勞。

遼代之後很長時間這裏較荒涼,至明嘉靖32年(1553年)擴建外城後,這一帶才又開始有人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