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五章(一)(1 / 2)

常進和孔亮兩個人本來想整張子健,可沒想到張子健先發製人,直接將常進放倒,而且讓常進吐了馬老板一身。

估計這一次常進肯定會被趕出公司,要招惹我,就要承受招惹我的後果,張子健心中暗暗說道。

早晨張子健醒來,發現手中有些碎屑,納悶的看了看,在地上有個破損的人偶,拿起來看了看,愣了一下,這是那個關於魏忠賢寶藏的玩偶。

此刻這個玩偶外麵有了破損,露出裏麵一個光滑的表麵,這是怎麼回事?

張子健思索了一下,昨天晚上回來,手中拿著玩偶把玩,結果不知不覺睡著了,可能在睡夢中,將人偶捏碎,才成了這個樣子。

張子健手指微微用力,人偶表麵粉末簌簌的落下來,片刻一個雕琢精細,拇指大小的玉人偶出現在手中。

原來在這個玉人偶的外麵包裹了一層燒製好的陶瓷,如果不是張子健將外表層捏碎,恐怕到現在還發現不了裏麵的玄機。

至於錢濟水祖孫三代,得到這個東西那可是視若珍寶,那肯損毀,就算再留在他們手中一萬年,想發現這個秘密也難。

張子健仔細瞅了瞅這個精工細雕的小玉人,一副明朝宦官打扮,中間還係著一根玉帶,眉目跟外層陶瓷一樣,不用問這還是仿照魏忠賢所雕,隻不過縮小了很多。

張子健仔細看了看,發現其中有些玄機,明朝上至達官貴戚,下至走卒販夫,對玉有一種特殊的愛好。

盡管明代社會始終處在內亂頻頻,內憂外患之中。但是承襲兩宋特別是南宋以來商業貿易的飛速發展,明代的商業非常發達,民間也因此變得富裕。明代玉器的發展變化也是與社會的變化相關聯的。

從總體上看,明代玉器漸趨脫離五代兩宋玉器形神兼備的藝術傳統,形成了追求精雕細琢裝飾美的藝術風格。

明代的皇家用玉都由禦用監監製,而民間觀玉、賞玉之風盛行,在經濟、文化發達的大城市中都開有玉肆,最著名的碾玉中心是蘇州。

同時,古玩商界為適應收藏、玩賞古玉器的社會風氣,還大量製造了古色古香的偽贗古玉器。

我們現今還能見到大量這一時期仿製的“古玉”,甚至連清代的乾隆皇帝也曾經被明代仿古玉欺騙。

在這種大環境下,玉器迎來了最鼎盛時期。

而現今明代墓葬出土最多的玉器,莫過於玉帶,而玉帶並不是人人都能隨便係,而是分等級和階層。

明代皇帝、皇親與一品文武以上官員,他們的著裝很多,有朝服、公服、常服等,不同場合著不同的服飾,戴不同的玉帶。

玉帶在明代是地位與權利、等級與財富的象征,對於上層官吏來說擁有玉帶標誌身份高貴,於是一些貪官汙吏就拚命聚斂。

據《天山冰山錄》記載,查抄嚴嵩家時,玉帶達200餘條,抄朱寧家時,玉帶達2500餘條。

到了中晚期,國家腐敗,有很多製度陷於“崩毀”,可以說是“禮崩樂壞”,民不聊生,反抗起義不斷。

例如明初規定龍紋玉帶隻能皇帝佩用,太子、公主、王公及重臣都不能使用,但實際上處處亂用。

連官品低下的官員也冒犯僭用玉帶。

《明史?輿服誌》記載:“正德十六年世宗登基,”詔曰:“近來冒濫玉帶、蟒龍、飛魚、鬥牛服色,皆庶官雜流並各處將領夤(yin)緣奏乞,今俱不許,武職卑官既用公侯服色者亦禁絕之。”從這看來當時濫用玉帶現象已很嚴重。

不過對於明朝來說,由於分外廷和內廷,所以宦官亂政現象較多,當然東林黨裏麵也有王八蛋,清軍入關,東林黨人投降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