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使者,兩國交兵不斬來使。大隋是天國上朝,禮儀之邦!”來人本能地感覺到了黑暗中的危險,衝著劉弘基背後的夜幕用流利的漢語喊道。緊接著,李旭看見自己的附近閃出了無數燈光,一支埋伏已久的大隋兵馬快速向高句麗使節圍攏。
高句麗使者為議和而來,他們的馬車上裝的是錢士雄將軍的遺體。被巡夜將士搜揀過身,引入軍營後,使者呈上了一份表章給了大隋皇帝。表章上,高麗守將乙支文慧希望大隋皇帝陛下能體諒“小國懼亡,敢同困獸”的惶恐心情,原諒他們今天不得不迎戰的魯莽行為。
錢士雄的遺體被高句麗人精心收拾過,所有血跡都已經擦拭幹淨。高句麗人說他們尊重勇士,所以沒有扣留錢將軍的鎧甲和兵器。至於麥鐵杖老將軍和其他九位白天陣亡的大隋將領,高句麗人也已經把他們的遺體收斂好。乙支文慧體諒大隋將士的心情,所以願意收取一千兩黃金的運輸費用把這些屍體交給大隋安葬。
隋帝楊廣毫不猶豫地答應了使者的贖買武將遺體要求,並且與高句麗人約定,明日休戰一天,兩軍於河上駕駛木筏交接屍體。至於高句麗人的退軍請求,楊廣隻回答了一句,“一日後,我會命人繼續架橋。是戰是降,諸位自己想好!”
高句麗使者還欲狡辯,當值文武同時拔劍出鞘。使者膽寒,隻好連滾帶爬地退了出去。待敵軍使者被押送著出了營,諸將紛紛向皇帝請戰,要求拒絕支付贖買麥鐵杖等人遺體的黃金,今夜直接泅渡過去,將遼東城夷為平地。楊廣卻道:“此番東征,諸多番邦可汗追隨朕鞍前馬後。若是失信於人,將來豈能令他們信服!高句麗乃蠻夷小國,料也玩不出太多花樣。且將黃金給了他,早晚朕會連本帶利收回來。”
諸將無奈,隻好從命。第二日,高麗人果然用木棺運來其餘十具屍體。宇文述代表大隋陛下致河邊以黃金將麥鐵杖等人的遺體贖回。想起自己平日與麥鐵杖的交情,宇文將軍一路哭著返回了軍營。
正午,楊廣於大軍麵前,親自持白帛為麥鐵杖洗麵。下詔褒獎麥鐵杖曰:“誌氣驍果,夙著勳庸,陪麾問罪,先登陷陣,節高義烈,身殞功存。興言至誠,追懷傷悼,宜賚殊榮。用彰飾德。”當眾追贈其為光祿大夫、宿國公,諡武烈。(注2)
左翊衛大將軍宇文述、左屯衛大將軍辛世雄、右翊衛大將軍於仲文、左驍衛大將軍荊元恒百餘將領皆著白衣,步行送麥鐵杖靈柩於郊外。左武衛殘兵以刀刺臂,灑血為老將軍餞行。三軍見此,無不激憤。
第三日,大隋皇帝陛下盡調軍中弩車列於河岸。然後遣工部侍郎何稠再起浮橋兩座。浮橋剛剛建了一半,高句麗人又調弩車來騷擾,被宇文述指揮弩兵一陣攢射給砸了回去。
過午,浮橋漸漸逼近對岸,高句麗人在岸邊百步外築土壘,以弓箭手埋伏於土壘之後射殺築橋工匠,大隋府兵以木筏載巨盾護橋。雙方以羽箭強弩互相射擊,往來廝殺了一整日,日落時分,各自罷兵。
是夜,高句麗遣死士毀未成之橋,被右翊衛將軍王仁恭埋伏的兵馬逮了個正著。仁恭與錢士雄有舊,欲為其複仇,將被俘高句麗死士皆綁上沙包,丟進了遼河之中。
第四日一早,何稠繼續督工匠建橋,高句麗看到浮橋漸成,故伎重施,再度於上遊放下火船。結果船沒等漂到浮橋近前,便被河道中的木樁與鐵索給攔在了外側。原來何稠白天施工造橋的進度雖然慢,卻偷偷地在每座浮橋的兩側架設了護橋暗樁,還以重金募集了死士遊過河去,以岸邊岩石為基,在岩石和木樁以及木樁彼此之間連上了鐵索。
浮橋在烈火照耀下穩步向前延伸,最邊緣的那根巨木,又一次搭在了遼水東岸的河灘上。
注1:及笄(ji),古代女子滿十五歲,把頭發綰起來,戴上簪子,叫及笄,意味著成年,可嫁人。
注2:麥鐵杖等人的事跡見於《隋書?麥鐵杖傳》。原文如下:及濟,橋未成,去東岸尚數丈,賊大至。鐵杖跳上岸,與賊戰,死。武賁郎將錢士雄、孟金叉亦死之,左右更無及者。帝為之流涕,購得其屍…….
酒徒以為,雖然楊廣是個糊塗皇帝,但麥鐵杖等人卻是為國而戰,事跡不應埋沒於曆史。
注3:章節編號錯誤,國殤(三 上)接下來就是國殤(四 上)了,酒徒之錯,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