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劍膽梁羽生(1 / 3)

少年詞人夢

梁羽生,原名陳文統,1924年3月22日出生於廣西蒙山一個書香世家。那時,梁羽生的家中很有一些產業,算是一個富戶。他的外祖父劉瑞球是晚清舉人,年輕時留學日本,回國任清軍標統,辛亥革命爆發後回鄉隱居,是當地頗有名氣的一位文人。梁羽生自墜地起,每年一到農閑,便至外祖父家中小住。在外祖父的教導下,梁羽生小小年紀就有了不俗的舊學功底。

從小在古典詩詞的熏陶下成長起來的梁羽生,漸漸萌生了詞人夢想。在桂林平樂中學讀高中時,梁羽生就已經是小有名氣的校園詞人了。那時,平樂中學的校舍多為平房,到了夏天,教室裏便悶熱至極。為了驅暑,師生幾乎人手一把扇子。一天,梁羽生打開扇子時,突然產生想要寫點什麼的衝動,於是提筆飽蘸濃墨,揮毫疾書一首詩:

“平明殘月透簾櫳,中酒前宵蒙不濃。學劍聞雞思起舞,生心策馬欲屠龍。陳跡心頭翻若浪,文章眼底湧如虹。統將舊事並萬剪,扇散愁雲醉太空。”

看到梁羽生在那裏舞文弄墨,旁邊的同學都好奇地圍過來。梁羽生香扇賦詩的消息不脛而走,前來談詞求詩的人絡繹不絕。梁羽生往往有求必應,使同學都能滿意而歸。一時間,整個中學都知道學校裏有一位少年詞人了。

梁羽生的少年時代正值抗日戰爭時期,不過由於廣西地處南國邊際,戰火很少波及此地。相反,戰爭還為當地送來一批文化名人,其中就有著名學者簡又文教授。梁羽生按中國傳統的拜師儀式,拜簡又文為師。

在偏遠的蒙山,梁羽生通過簡又文等人,呼吸著現代文明的芬芳。

1945年日本投降後,梁羽生決定離開家鄉,去廣州嶺南大學讀書。剛入大學時,心懷天下的梁羽生,也麵臨過選擇學科的難題。他起先學習化學,後來又轉入經濟係。

“抗戰期間,大家都要學理工科,為了救國。我本來是想學數學,可是嶺大沒有數學係。後來想學文學,結果老師說,以你的水平在大學裏已經學不到什麼了。”就這樣,他學了一身經世濟用的本事。梁羽生沒想到,日後自己的一生居然還是與筆墨為伴。

1949年,大學畢業的梁羽生經嶺大校長陳序經的介紹,到香港《大公報》工作。起初,梁羽生在報館裏當翻譯,後來做副刊編輯、撰述員以及專業寫作人。

梁羽生一生不喜功名,不謀高職。雖身為武俠小說大家,卻為人低調謙和。

誤闖江湖多風雨

1954年,香港武術界太極派和白鶴派不知何故,結下了梁子。雙方由開始的報上謾罵,發展為在澳門擺擂台一決高下。這場比武前後不到五分鍾,以太極派掌門一拳打傷白鶴派掌門的鼻子而告終,但這一事件經港澳報刊大肆渲染而轟動一時。

當時《新晚報》的總編輯敏銳意識到這一爭取讀者的契機,於是建議梁羽生在報紙上連載武俠小說。梁羽生起初謝絕了總編的邀請,無奈總編在報上預登一條廣告,說將有梁氏武俠小說出籠,梁羽生隻好連夜趕出署名“梁羽生”的《龍虎鬥京華》。之所以起這個筆名,梁羽生後來解釋說,因為傾慕武俠小說家白羽的文字,故取筆名“梁羽生”。《龍虎鬥京華》的發表不但使《新晚報》銷路大增,還引起各地報刊爭相刊載武俠小說的熱潮。

梁羽生開始寫武俠小說後,贏得了不少讀者,其中一位便是他的妻子林萃如。那時26歲的林萃如是港府工商署的一位官員,在她身邊簇擁著許多英國追求者,但林萃如骨子裏卻隻想和一位中國青年共度一生。巧的是,自從梁羽生開始在報上連載武俠小說後,林萃如就定期閱讀他的作品。漸漸地,在被作品感動的同時,她喜歡上了作者梁羽生。恰逢林萃如的姑父李宗瀛正在梁羽生的報館裏工作,經李宗瀛夫婦的牽線搭橋,梁、林二人就這樣相識、相戀了。在梁羽生的作品裏,有過許多婉轉動人的愛情故事,但在他的江湖中,隻有林萃如一人。梁羽生夫婦相伴相愛長達53年,他們的愛情不算驚天動地,卻矢誌不渝,讓世人稱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