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幸,戰略預測的全球攻擊事件沒發生,執行組收到了來自黑鏡的信息。
大腦上傳信息至“藍基因”的速率超高,每秒產生接近10G的數據,源源不斷湧來龐大驚人的數據量,但計算機主程序解析信息的過程卻超乎想象的艱難而緩慢。
“過程就像用計算機製作動畫,我們根據反饋來的信息繪製出一幅幅定格的影像,然後調製這些模糊如對焦不準的幻燈片般的影像,修正清晰化,排列組合正確的順序,經過篩選、鑒別、拚接等係列複雜的技術環節。”
信息解析組負責人,神經學家布朗在呈交的報告中闡述:“大腦信息影像還原技術的原理是采集電信號解譯,逐幀形成視覺可識別的影像,其中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大運算做支持,才能從冗長的數據中解析出有效信息。”
在解析前期,工作進度慢到令人絕望的地步,眾多技術專家對滿載硬盤的數據束手無策。兩個月過後,解析組竟然沒能形成一幅清晰可視的影像,隻搗鼓出一堆猶如抽象畫般的“廢片”,影像淩亂不堪,讓人看得如墜霧裏。
一位脾氣欠佳的委員聲稱,這夥科學家應該慶幸沒生在中世紀,否則他們早就被士兵拖到羅馬鮮花廣場上燒死殉道。
物理學家形容腦神經網絡細胞信息的混亂狀況就如量子抖動,具有類似量子不確定性原理的屬性,很難編碼形成數字影像。
研究人員進行了十多萬次的模擬運算實驗,經過大量艱苦工作,解析組最終建立了接近完整的模擬人腦的計算機模型,呈現出一種六棱柱形雪晶狀的網格係,通過網格坐標係對信息的位置特征進行界定。
到2009年的2月份,終於解析形成首幅可視化影像。
隨後的工作快速起來。“藍基因”計算機組每天能解析形成約五至九分鍾的影像資料,畫麵清晰度越來越高,接近老式電影放映機八毫米膠片的畫質。盡管敏感的神經元細胞抖動導致部分影像失真畸變,但影像連貫起來播發,讓人觀看已無視覺障礙。
影像信息被列為最高機密,密封備案上呈。
部分高級委員觀看了首個時長近四十分鍾的影像片段。
播發現場鴉雀無聲,人人臉上浮現出難於掩飾的震驚之色。
該影像記錄了顧天雲的意識共振體在黑鏡世界中活動的某場景。眾委員赫然感到一種奇特的熟悉又陌生的怪異感受,不寒而栗,油然從心底生出難言的驚懼……他們看到了自己。
黑鏡,世界的鏡像。
安德森、謝爾蓋、庫克、岡山、康妮、霍頓,利夫尼、馬丁……影像仿佛透過顧天雲的雙眼徐徐展開,環視一個類似會議廳的場景,會場內共十三名參會人員,皆是黑鏡防禦委員會的重要成員,這些人環席而坐聽著科技要聞講解,無精打采,會場浮動著異常沉悶不安的氣氛。
影像閃爍播發,畫麵畸變如放映機在不停地抖動,伴隨著傳來發言人語速超快而飄忽的聲音:“……意識解析遠比想象的複雜,怎麼描述呢,意識量子態係統嵌套著多層子係統,每深入探索一層,都繁如星係運行包含所有的信息,若幹糾纏態疊加,一層嵌一層,就像無休止的俄羅斯套娃,讓我們窮極所能也開啟不盡。不能建立大腦意識量子態係統模型,無法破解其穩定的機理,也就無法實現全麵的意識控製……”
影像繼續播發,出現一位學者講述關於“銀河係行星生命階段性毀滅。”
環境光暗淡,令人感覺猶如身在幽暗太空中觀看放映機光束投射在屏幕的影像,又像看著一麵巨大的反射鏡子,黑鏡世界中演繹著銀河係的恢宏圖景,螺旋臂閃爍無數星光在靜寂無聲的深空中悄然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