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章 境由心生(2)(2 / 3)

伯恩看報道那時就很認同惠勒教授的觀點,而時至今日,伯恩更進一步地有了切身體會,假如戰爭能早點結束,馬克斯的家人就不會慘死在納粹集中營——潛意識裏,他已經把馬克斯當成了一個真實的自我,更加無比痛恨德、意、日法西斯侵略者。

與同時期很多自由派的物理學家不同,惠勒一直都對美國政府的政策表示支持,比如越戰和導彈國防。二戰後,他繼續協助政府進行一些研究,開始研製氫彈,還建造了原子塵避難所。

惠勒教授在量子理論和相對論研究上成就巨大,他一貫主張將理論盡快推到極限,使它出錯,導致產生實在的裂縫。他創造的“黑洞”這個簡潔貼切、概括性的詞彙,及黑洞相關理論就是一個絕好的例子。他還以奇妙的想象力創造了諸如“蟲洞”、“量子泡沫”和“多重宇宙”等諸多新詞彙,這些都成為了物理學中的重要術語,並且廣為世人所知。

在獲得巨大聲名之後,惠勒甘願去教大學一年級。他認為年輕人的想法是最重要的,一再表示和年輕人合作的重要性,他的幾乎所有著作都是與學生合著的。

無論在普林頓大學還是得克薩斯大學,惠勒作為一位出色的教育家,就是一個傳說般的存在。其幽默生動、不拘一格的課堂風格,讓每一堂課幾乎都座無虛席,每一個來人都能從中獲得非常有益的東西——無論是物理學,還是對人生的哲思。

惠勒教授在後期的工作,越來越多地涉及到哲學方法論的層麵。

他最感興趣的問題是:“對於宇宙結構來說,生命和意識是毫不相關還是至為重要的?”

科學理論來了又去,世界每時每刻都有更新、更好的理論產生。他認為,我們能夠抓住的隻有研究科學的方法,學者應該時刻保持如初生嬰兒般的好奇,看待這個奇妙多彩的世界,用一生的探索行動告訴世人——我來過這個世界,且不虛此行。

“教授,您好!”伯恩上前問候惠勒,“非常榮幸見到您。”

在座所有人抬頭對伯恩看過來,忽然爆發出一陣哄堂大笑,全都是樂不可支的樣子。伯恩莫名其妙地尷尬站著,不知他哪裏引起了大家的哄笑?

“看到你,我們終於確定了……”作家埃德溫·肯笑說:“伯恩先生,你是實在的。”

“什麼實在?”伯恩疑惑問,“怎麼回事?”

“年輕人坐下說。”惠勒教授熱情洋溢地招呼他,“很高興你從‘不確定’狀態現身了,正巧,我在拿你做比喻,談到了你……來杯咖啡?”

“嗯!謝謝。”

“艾維特,給他調製一杯‘量子力學’咖啡。”惠勒教授轉頭對他的門生——物理學家艾維特,風趣說,“這位遲到的年輕學子需要補課。”

艾維特坐到伯恩身旁,隨後,在品嚐一杯咖啡的時間裏為他講了下大家之前在談論的話題:量子力學裏的“不確定”原則。

量子力學很深奧,其中人們最難懂的核心理論就是,它證明了,意識不能被排除在客觀世界之外。一定要把觀察者的意識考慮進去,才能夠理解微觀世界裏詭異的量子現象。

人的主觀意識是客觀物質世界的基礎——這種全新的認識顛覆了常人的世界觀。一般人都認為物體一定要有一個確定的空間位置。物體的存在,不以人的意誌改變,是客觀實在的。比如說,一個人不可能同時出現兩種不同的狀態:“既在辦公室,又不在辦公室。”兩者必居其一。

但量子力學不這麼認為,量子現象需要考慮觀察者的因素,當沒有誰去觀察的時候,萬物就處於“疊加態”,所有的可能性都同時存在,狀態不確定,一旦有意識地進行了觀察,狀態才會確定下來。“當我們去觀察了,伯恩的狀態才會被確定,他要麼在辦公室,要麼不在辦公室。”剛才,惠勒教授就是用他來舉例,解釋這種量子力學的“怪異”現象——意識和物質世界是密不可分的,觀察者的意識促成了物質世界的轉變,從不確定的狀態變成確定的狀態。

伯恩皺眉說:“難道我們的念頭一下就能改變物質?”

“在量子微觀世界確實如此。”艾維特說,“這種現象經過了嚴謹的、最精確的實驗驗證。意識是種量子力學現象,這是物理學的一個重大研究成就。幾十年來,它都很實用,我們的許多科技發展都跟量子力學有關。”

伯恩不禁問:“我們的宏觀世界是否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