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族終日對趙雲勤加供奉。子龍倒也過的輕鬆自在,隻偶爾幫部族殺些草原猛獸,算是保護部族。
那日射狼,趙雲箭已然用盡。雖然盡數被部族撿回,但大半都已不敷再用。好在部族中自有能工巧匠,獵殺了幾隻草原上的鷹,用鷹羽為翼,仿照破甲箭的三菱箭頭,製作了九百支箭,趙雲雖感部族所製之箭略輕,卻也欣然接受。
轉眼之間三個月過去,子龍還是十天一睡,一睡三日,每隔十數日才感到饑餓,一餐之量兩羊皆盡。尹卡莉已經能用簡單的漢語和子龍交談,海倫稍差也能比劃之間進行交流。族人大致都能聽懂子龍的意思,但除了兩個聖女和兩個老祭祀之外,沒一個人敢說漢話。
這是尹卡莉和海倫商量後的決定,漢語作為神語除了聖女和祭祀可以使用之外,其它人都隻能學不能用。部族的名字也確定下來了,因為趙雲讓兩位聖女稱呼他為趙將軍,聖女不明真意,用了漢語‘將軍’二字的發音作為部族的名字,這兩個字的發音卻接近於部族語言中的‘鸛’,自此部族就稱呼自己為鸛族。
這一日裏,突然鸛族的兩個祭祀連襟而至,跪在子龍帳外,哭訴不止。趙雲叫過尹卡莉,讓她問問到底出了何事。
原來這草原之上並無國家,隻有上千個部族四處放牧為生。部族大的有十數萬人之眾,小的不過幾十人。牧民本就是逐草而居,但這個鸛族因為被趙雲指定營地,一直不敢離開,逐草而居自然不行,隻好把周圍的草原劃成四塊,準備每年在不同的區域放牧。
鸛族這樣的做法,卻需要大量的草原。幾乎超過了草原上他們這種千人部落慣例占有草原的五倍。
實力不大,卻要占有更大的資源,自然引起了周圍幾個部族的不滿,多次摩擦之下,終於演變成為戰爭。正在昨日,一個擁有萬人兵力的部族對鸛族發出了警告。
“要麼磨利你們的刀劍!要麼離開你們的家園!”
鸛族原本人數不多,雖然四散的族人有少量四處投來,現在也不過一千二三之數。青壯更是隻有三百不到,若是開戰眼看就要滅族。無奈之下,隻好來祈求心中的戰神。
問清情況,尹卡莉開始對趙雲解釋,但詞彙有限,也沒碰到夠敵人這種情況,隻好比比劃劃的指著自己:“這樣,野獸,救。”
因為沒有敵人這個詞彙,人也不會說。但數次趙雲幫助部族除掉野獸,所以知道野獸是對部族有威脅的動物,現在她的意思是對部族有威脅的人,請趙雲搭救部族。
子龍自然不明所以,但也知道碰到麻煩。幹脆問道:“何時何地?”這句話卻是四個人都聽得懂的,一般碰到野獸,趙雲問清時間地點,就前往捕殺。問出這句話自然是戰神準備幫忙,兩個祭祀大喜,指指外麵的太陽,手在空中轉了三圈,然後指向正上方。
子龍點點頭:“三日後正午時分。何地?”
幾個祭祀說不清地點,隻是指著西南方向,手裏又指著太陽轉了半圈。
趙雲明了:“營地西南半日路程。”
眾人看到趙雲了然的神色都深深拜服於地,稱讚神智寬廣,卻不知趙雲隻當是象人一樣多的野獸來襲,心中正奇怪野獸何以確定時間地點方來侵擾,看來並非狼群。
到了決戰之日,鸛族中青壯盡數武裝,身披雙重皮甲,騎馬跨劍。和往日不同的是都還學著趙雲的樣子在手裏拿上一根頂端帶有尖銳鐵器的長棍。隻是並非是長槍,而是木杆堅實的長矛。
原本大家都不知道長矛如何作戰,訓練時候人、胡刺亂紮一氣。一日趙雲看到訓練一時興起,拿起一根長矛,雙手拖住,矛杆夾在腋下,策馬前衝,一下子把一根營地的木樁刺成兩半,若是有個現代人看到就會知道極像中世紀歐洲騎士的衝刺,但實際上隻是趙雲在公孫瓚手下訓練白馬騎兵衝陣的基本戰法。
有幾個機靈的族人,在趙雲走後,學著趙雲的樣子衝刺。先是不免因為用力不勻摔的頭破血流,後來漸漸找到竅門,發現如此衝鋒能實在的借到馬力,隻要矛夠硬夠長,敵人連近身的機會都沒有。發現妙處族人們於是都學習起來,後來更有人開始將長達四米的長棍頭部用幾層獸皮包住騎在馬上衝刺比賽,贏者在部族裏甚受尊重。
趙雲看到如此陣勢,心中疑惑,往日驅除野獸都是自己一人隻帶十七騎士和一個聖女前往,看今日陣勢,到有幾分作戰的意思。有心詢問海倫,又想到海倫的漢語還不如今日不隨行的尹卡莉,隻好作罷,跟在隊伍身後緩緩走出營地。
行走半日來到約戰地點,對方自持大族,並未先至。鸛族眾人也不在意,幹脆下馬席地而做,取些酒水肉食,大聲嬉笑,鼓舞士氣。既然戰神親至,眾人並不擔心敵眾我寡,士氣極高,到讓心中懷疑的趙雲更加疑惑。看眾人都一付遊玩的嘴臉,難不成是郊遊踏青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