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2 佛法(2 / 2)

生在世,所處的境遇雖然千差萬別,概而言之,不出苦樂二字。

當胤襸覺得自己很苦的時候,內心裏一片黑暗,充滿了憤懣、嗔怒、仇恨、妒忌等種種惡念,如山雨欲來,黑雲壓境,亦如狂風驟至,翻江倒海,暴力充塞胸腹,撕裂肝腸……苦極時隻看成一切的末日,了無生趣。、

他不得不承認嘴角恨直郡王和九阿哥,可是他不敢承認自己某種程度上也是嫉妒他們的,胤襸從小到大都是一個開朗的人,可是他的內心卻也有著不為人知的糾結與折磨,他想要出頭,不是跟兄弟們爭權牟利,隻是他想跟別的阿哥一樣,受到尊重和重視,可是這點願望卻是苦苦求不得的。

這種求不得叫他痛苦,他一直在掙紮,似乎要見到一點曙光的時候又被直郡王一腳踢下了懸崖。

他怎麼能不恨?看著懸崖上站著的直郡王和九阿哥,他又怎麼能不嫉妒?為什麼他求不得的在他們那裏卻是唾手可得。

胤襸一直以為自己是個快樂的人,他很容易知足,太子對他稍微的信任都仿佛是莫大的鼓勵,皇阿瑪哪怕給他一個差事他也能樂上幾天,他過過一段時間的好日子,那時候有朝中的差事,家中還有蘇七月的溫柔,人在覺得自己快樂的時候,內心則充滿光明,隻覺得無限的歡喜、愉悅、輕快、自在,看周圍的一切都是那麼美好,對一切充滿欣賞和感恩,願意把自己的幸福與身邊所有人一起分享,隻覺得自己是天下最幸運的那一個,充滿成就感。

可是快樂太短暫了,短的讓胤襸措手不及。

他嘴上不說什麼,其實他的內心是有怨恨的,他甚至甘願沉淪來麻痹自己,他以為自己到了埋頭溝還會東山再起,可是他很快的便沉淪了……因為他找不到他痛苦的根源。真的隻是因為直郡王和九阿哥的迫害嗎?

此刻他換上了這身朝服,走在陽光之下,他終於明白了。人生的苦樂,其實都是自心的一種認知。出於本能,人在極力遠離痛苦,追求快樂。如果說光陰分為黑暗和光明,那麼人的一生,其實就是一顆找尋快樂的心穿行在黑暗與光明交錯的人生。

古往今來,無數的人從黑暗走向黑暗。一個人曾經遭受的挫折無助於其成長,而是讓他在黑暗的迷宮中和苦難的泥潭裏失去人生方向,深陷其中,自哀自憐,甚至怨天尤人,內心充滿誤解和仇恨,對自己也喪失了信心,於是拒絕一切援助之手,放縱人生,自甘墮落,把生命的最後一縷光亮推出心門之外。而胤襸覺得自己就是這樣的人,他現在想來實在後怕。

而他此刻是從黑暗走向光明。知道人生的苦難或挫折隻是無常,也就意味著一定有機會改變,因此心存希望,無論逆境多麼嚴峻,以堅忍不拔的勇氣和努力保持心燈不滅。接受現實,不灰心,不氣餒,不懼怕從頭再來。如是之人,隻要有生機,就會全力以赴,功到自然成,曾經枯幹的樹樁也會重新發芽抽枝。

胤襸此刻才明白自己一直都錯了,他不該強行的欺騙自己以為自己是個快樂的人,他從來不是一個生活在光明之中的人,更不可能從從光明走向光明。他不是太子,出生了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也不是十阿哥,自己平庸無所謂,有額娘的加持,也比不上九阿哥,九阿哥的聰明是小時候就看得出來的,甚至也比不上八阿哥,八阿哥生母卑微,但是卻得寵,他又是惠妃養育的,自己也是天資聰穎。

而胤襸隻有自己,沒有依靠,也沒有天賦異稟的才華,過去他那麼快樂,或許隻是他不服氣,經過了這些事後他認清了自己,終於敢麵對自己,資質愚魯也罷,庸常中人也罷,隻要能認清自己是誰。

一花眼中一世界,如朗月處皆是空;般若異人空悲切,那知大塊不容塵。

我們麵對的就是一個世界,而這個世界歸根到底就是我們的心。心始終是自由,但可如芝麻,也可如須彌!

胤襸第一次覺得自己真的懂得了佛法的奧義,其中的玄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