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跑滴滴,楊瑞想的是怎麼賺更多的錢,怎麼跑路線更合理,怎麼跑效率能更高,說白了,也是怎麼樣才能賺滴滴公司更多的便宜。
而現在,楊瑞已然不會再去在意這些東西。
他忽然覺得,自己家的海豚寶寶,跟滴滴如今的模式多少也有點兒相似。
楊瑞不是搞互聯網出身,至於裏頭的套路他並不了解。
他自己的海豚寶寶,最初的時候,也是讓出一部分的利潤,甚至倒貼一些錢,以此來吸引更多的用戶。特別是關注公眾號贈送遊玩次數,其實際效果也跟預想的差不太多。不過,楊瑞也知道,這種投入是有限的,不會無限期地投入下去。
有了這種經驗的楊瑞,回過頭來再看滴滴,現在的不也是一樣麼?
隻是人家家大業大的,騰訊跟阿裏的聯合,有這兩大公司再背後撐著,想拉什麼樣的風投拉不來?
現在的滴滴就是在燒錢,但肯定也燒不了太久,養成了乘客的搭乘習慣,培養出一批以此為生的司機,那麼這個市場就成了。以後總有收割的機會……
誠然,在這個過程裏,肯定會有那麼一部分聰明人,利用刷單、作弊來獲取更多的利益,但還是有更多的司機加入了進來。而在乘客這邊,因為大量的補貼,遠比出租車更高的搭乘體驗,以後怎麼選,誰心裏還沒個數?
想到這裏,楊瑞也不禁有些感歎,他不是感歎人家的家大業大,而是感歎人家那腦子。
而關於“腦子”這個話題,之前在EMBA課上,楊瑞也有了切身的體會。
在不同的圈子裏,站在不同的高度上,眼睛所能看到的東西是不同的。
菜市場的圈子,談論的是今天白菜貴了兩分,明天豆角便宜三毛。
小商人的圈子,談論的是這個月房東要漲價,下個月就要壓一壓供貨商的款。
大商人的圈子,談論的是今年那塊地要出售,捂在手裏,明年它能漲多少倍。
而在大鱷的圈子,他們談論的,則是現在該開創一個什麼局麵,未來會引領一個什麼潮流。
不能說誰幸運誰不幸,誰開心誰難過。
馬雲也不見得沒有煩心事,小市民也不見得沒有自己的快樂。
有時候,楊瑞也覺得自己似乎站的比以前高了,能看到的東西也更多了,隻是想想人家滴滴……嘿!楊瑞也清楚地認識到,自己差的還遠呢。
他現在是能看到,卻是沒有辦法參與進去。
那種事後諸葛亮,事前豬一樣的感覺很不爽的說。
不過,他也不會對自己要求超過他自己的能力,眼下自己不是還有一個共享珠寶嘛?至少,現在能想到它的人不多吧?
完全不一樣的心境,也讓楊瑞對待接單這事兒上有著完全不一樣的心情。
是一種……很輕鬆的心情。
時間過的飛快,不知不覺已經十一點多。
現在的楊瑞可沒有之前的勁頭,他本來出車就是為了換換腦子的,怎麼可能真的幹到下半夜一兩點?
差不多就得了,再繼續跑下去,那就不是休息了,而是自己找難受,畢竟明天還得上班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