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都覺得大公司的頭目們所製定的方針政策,總會有下麵的人去執行。
這也就是所謂的“上頭動動嘴,下頭跑斷腿”。
但很少有人知道,“上頭”不僅僅是要“動動嘴”,也並不是一定要讓“下頭”去“跑斷腿”。
“上頭”跑斷腿的時候,一點都不比“下頭”少。而且,能讓他們“跑斷腿”的事情,是“下頭”就算想跑也跑啊不出來的。
螢火蟲的五巨頭分別忙著自己的事情,沒有也沒有辦法假手他人。
他們做的,是更重要的事情。
關於找蘇雲海來做風投,楊瑞是要先跟蘇曉溝通一下的。
奈何蘇曉又出差了。
蘇曉的說法是,人的眼光要放長遠,雖然娃娃機現在的市場不錯,但正因為市場好,所以現在做的人也越來越多了。如果他們隻守著這一塊市場,再好的局麵也會有飽和的一天,真到了那個時候,少不得要跟其他同行進行刺刀見紅的肉搏,她不是怕競爭,隻是覺得那樣做太“俗”。
不如一直讓瑞和走在市場的前沿。
至於如何讓瑞和站在前沿,那就是要開拓新的版圖了。
互聯網+隻要不是瞎子都能看出這是個趨勢,個人和網絡的結合也越來越密切。
上世紀末本世紀初,互聯網剛剛興起的時候,電視台還做過一個特別受關注的社會實踐活動節目,就是人可不可以足不出戶隻利用互聯網來生存。
當時的誌願者有不少,但是堅持下來的卻並不多。
那個時候,很多人都覺得,足不出戶就能生存是很不靠譜的。
但是現在看看?
互聯網造就了多少“死宅”?
賺錢可以開網店,消費可以在網上直接進行,哪怕是吃飯也能很方便地叫個外賣,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也不僅限於麵對麵,甚至……電腦都不需要,一台智能手機就完全搞定了。
這是進步,還是那種快的讓人目不暇接的進步。
科技的發展速度越快,同樣也會避著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
其實不光是生活節奏,任何事情的節奏……都特麼快了許多。
以前沒有手機的時候,要找人隻能打固話,白天找不到,那就晚上找,今天找不到那就明天找。根本也就不急於一時。
但是現在,誰要出門不帶手機或者手機沒電,那怕知道或許根本就沒有人會找自己,那心情依然免不了的焦慮異常。
做生意也是這樣。
我想要選個差不多的項目,現在沒有,並不代表以後我也找不到,隻要有那個心,怎麼也能尋摸到的。
但是現在情況又不同了。
互聯網讓信息承爆炸式擴散,很多不涉密的信息,在網上都能輕易地找到,哪怕是創業項目,嗯……當然,至於靠譜不靠譜的,還是仁者見仁了。
以前人們的“眼光”更多地是體現在“發現”上,現在則更多的體現在“甄別”上。
青島是以旅遊和港口貿易為支柱產業的城市。
這都屬於硬行業,翻來覆去就那麼回事,同樣也不是一般個人和公司能輕易參與進去的。
現有的,哪個不是根深蒂固?
而互聯網,在國內除了幾個特定的城市,其他地方的行業環境總會差強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