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一個車夫結束了一個傳奇(3 / 3)

他在極短的時間裏,把這批動蕩不安的人群發動起來。

在起義之初,為了增強群眾的鬥爭信念,他和吳廣利用當時人們心目中的神鬼迷信,搞了一些“魚腹藏帛”、“篝火狐鳴”等把戲,起到了立竿見影的神話作用。

在他和吳廣精心組織策劃下,起義最初的進展順風順水,隨後他兵分四路,重點進攻關中的決策說明他極具軍事和戰略眼光。

其次,革命之初取得勝利太容易了,陳勝沒有保持清醒的頭腦。他對在革命中可能遇到的挫折和困難估計不足。

在周文被章邯擊敗,退出涵穀關時,作為農民革命軍的統帥的他,應當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去支持周文。

最佳的方法是,他應率傾城之兵,並緊急調度西進大軍和其它部隊向被圍在曹陽待援的周文部隊靠攏。

然而,他偏偏這時向遠在河北而且已經自立為趙王的武臣發布命令,要他率部支援關中的周文。

武臣在革命取得節節勝利就脫離了義軍的組織,這時候還會聽他的指揮嗎?

值得一提的是武臣本來是盡為效忠陳勝的。問題出就出在他手下的兩個參謀身上,這兩個人不是別人,是沒有被陳勝重用的張耳陳餘。

當初四路大軍時,張耳和陳餘僅封為左右校尉,歸於武臣這一路大軍之下。張耳和陳餘不由大失所望。

後武臣從白馬渡黃河,沿途不斷張貼安民告示,遍數暴秦罪行,號令百姓起來反抗。得到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在他們的協助下, 又采用不戰而屈人的戰略思想,攻克了包括範陽在類的三十多座城池。

這一路革命隊伍迅速壯大,達到空前的繁榮。也就在這時,張耳陳餘建意武臣自立為王,另打江山。後來武臣理所當然的接受了這麼好的“良言”,後來武臣最終被部將李良所殺,落得個晚節不保的下場。

可憐惜的周文在曹陽白白等了兩三個月,見不到一個援兵。最終兵敗自殺。

周文的死是革命起義的轉折點,從此革命軍由進攻變為被攻。

最後,陳勝受封建思想的影響,有著農民革命者本身存在狹隘思想,腐化變質在所難免。

比如說他的一幫傭時的兄弟來投奔他。他見了很高興並且熱情的招待了他們。但隨後這些朋友不但行為極其不端,而且言語極為不恭。有一個人在大庭廣眾之下,甚至直言陳勝的貧賤時的舊事。

有部下向他咬耳朵,說你的朋友專講你的壞話,影響你的領導威信。

陳勝一時衝動,竟把那說壞話的朋友給哢喳了。

殺了自己的窮朋友,他的老鄉都離他而去。

這說明他的作法是不對的,脫離了最廣大人民群眾,他是要付出代價的。

事實上他也的確付出了最慘痛的代價:自己的人頭。

當然,話又說回來,雖然陳勝在革命的道理上或多或少的犯了一些低級錯誤,但仍然是值得尊敬的。

人民革命的道理上,從來就是曲曲折折沒有一帆風順的,沒有陳勝的死,就沒有秦二世的滅亡。曆史的車輪在前進的時候,一個輪子壓著反動派的屍骨,別一個輪子也壓著革命者的遺體。

陳勝起義雖然隻有短短的六個月,但帶給我們太多太多思索。

“失敗不要緊,隻要為百姓,沒了陳勝王,還有後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