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翻激烈的思想鬥爭後,章邯終於決定求和。
對於這個南征北戰,戎馬一生的亂世梟雄來說,做出這個決定是需要多麼大的勇氣啊,從當年的不敗到連敗,項羽已注定是他命中克星。
既使這樣,他仍然沒有想過背叛過朝廷,此時如果朝廷能給他一點支持和安慰,他甚至毫無疑問可以和項羽繼續鬥下去。
然而,朝廷除了一封陣敘他剿匪不利督促他火速殲敵的詔書外,什麼都沒有。
趙高早已把秦二世玩弄於掌心。那麼他呢?
國已不國,勝了又如何,敗了又如何?他究竟是一顆被趙高任意擺布的棋子罷了。
勝了得不到應有的萌封(極有可能因功高震主而被砍頭),敗了就是替罪羔羊死無葬身之地。
換句話說,無論勝負,他的命運可能都是一樣的。
哀莫大於死心,這一刻,章邯的心真的死了。
這是怎樣的朝廷,這是怎麼的悲哀?直到這時,他才明白為什麼這些年來革命的星星之火為什麼長久不息,就象“離離原上草,春風春又生”一樣,他剿滅了這裏,那裏又起來了,他巢滅了那裏,這裏又起來了,總之,盡管他當年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但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廣大人民群眾是不怕被砍頭的。
不革命活不下去,革命了還有一現生機,你說他們會選擇什麼呢?
秦朝已到了這種令人深惡痛絕的地步,那麼他這些年扮演的不正是鄶子手的角色嗎?
直到這一刻,他才發現自己無形中已雙手沾滿了漓淋的鮮血,他已範下了滔天大罪,等待他的將是後人的唾罵。
現在隻有幫助廣大人們一起推翻這腐敗的朝廷,才能減輕自己的一點罪過。
章邯終於醒悟過來,雖然有點遲,但終究還有回頭是岸的機會。
他派出始成前往項羽營中求和。
聽說是來求和的,項羽火冒三丈,叔父的大仇未報,你倒好,眼下無路可走,居然來求和,白日做夢吧。
如果不是礙於兩國交戰不斬來使,隻怕始成就要血濺當場了。
第一次求和就這樣宣告流產了。
原因很簡單,項羽根本就不同意。
但陳餘範增卻心裏有了底,知道章邯那邊已搞定了,現在關鍵是如何搞定項羽了。
如果當麵向項羽再進言求和的事,以項羽的牛脾氣,效果肯定不好。於是範增采取了“等”的戰略方針。
既然求和不成,那接下來雙方再開打吧。
章邯此時已已不願再和革命義軍為敵,因此項羽的幾次進攻都已勝利告終。
項羽勝了,但臉上並沒有一絲笑容。因為這時他突然發現軍中的糧草供應不夠了,要行軍打仗,就必需先解決士兵們的溫飽問題啊。
這邊糧草不足,那邊章邯連吃敗戰,知道自己已到了窮途末路,如果退回朝中去,趙高他們肯定不會放過自己,後退的路已是死路一條。前進的路又被項羽封死。
章邯在心死存亡的這一刻,再次麵臨決擇。最終章邯再一次鼓足勇氣選擇了求和。這一次他派出的和平大吏司馬欣出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