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火燒棧道(2 / 2)

更重要的是他還有心中的想法,那就是眼下劉邦被趕往交通閉塞的巴蜀地帶,以目前的形勢,隻能委身於那裏韜光養晦,恃機再東山再起。

而他留在韓國,正好可以知曉外麵的消息,這樣既可以幫韓王做點事,又可以暗中幫助劉邦,可謂一舉兩得。

身在韓營心在漢。張良當時想,他以後的生活可能就要這樣過了。

聽說張良要走,劉邦一把眼屎一把淚的直流,那架式比死了老娘還悲傷。

張良不斷勸慰,說今日的分別隻是為了來日更好的相聚。

兩人都依依不舍,大有生死情侶被活生生折散之痛徹心扉。

就這樣,張良送了劉邦一程又一程,直到褒中還沒有停下來之意。

這讓劉邦很感動,以至於後來他到了漢中,常常這樣感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張良送我情。

送君千裏,終須一別。當然,張良這麼執著送劉邦,除了難舍心裏的依戀之情,還有更重要的事要做——火燒棧道。

當張良告訴劉邦他的這個計劃時,劉邦原本陰沉的臉上這才稍稍舒展開來。隨後,他送了一個錦囊給劉邦,叮囑他隻有等到東歸那一天才能打開。

目送劉邦走遠後,張良叫人放火燒了劉邦身後的棧道。

燒毀棧道的目的是給項羽看,表示自絕回路,並無東歸之心。

這和項羽當年北渡黃河的破釜沉舟如出一轍,隻是前者是為了鼓舞士氣,英勇殺敵。後者是為了麻痹敵人,造出一種壯士一去不複返的架式。

從事後來看,張良畢竟是張良,他的計謀果然高明,很好的麻痹了項羽,使他的注意力從劉邦身上轉移到其它人身上去了。

火燒棧道,這給劉邦在蜀中磨刀霍霍操練兵馬準備東山再起提供了充足的時間。

劉邦之所以能奪得天下,張良功不可沒。

難怪連劉邦後來又這樣感歎:生我者父母,助我者張良也。(暈,劉邦最近老是愛感歎嘛)

等張良燒光所有的棧道後,才到陽翟去等韓王的歸來。哪知他左等右等,等來的卻是韓王的噩訊。

原來項羽在得知張良送漢王送到褒中去了,以為他不打算回來了。

按照“綁票”的國際貫例,到了期限還沒達到綁匪的條件就會撕票了。項王一臉怨怒地看著可憐巴巴的韓王,對不住了,韓王同誌,撕票的時候到了。

從此,張良隻好領著一些韓國的散兵遊勇自力更生,過起了飄浮不定的流浪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