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劉邦的小說火遍大江南北(1 / 2)

當漢軍兵臨城下時,秦中三地的另兩位大王翟王董翳和塞王司馬欣這才感到前所末有的壓力。

他們發現了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沒有及時派兵去支援章邯。

他們兩個對劉邦和章邯的較練確確實實充當了一回看客,他們兩個忘了,章邯和他們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一旦章邯完了,他們的末日也不遠了。

而此時的項羽並沒有及時來救援已處於水深火熱中的三秦之地(關中),而是聽從張良“金玉良言”正派兵全力在圍剿匪徒田榮。

看樣子現在司馬欣和董翳隻能靠自己自力更生豐衣足食了。

然而打了他們兩個一個措手不及的是,戰還沒開打,他們手下的士兵就紛紛逃到漢王那裏去了。

兩人一看事風不對呀,隻怕再過些時候,兩個就要變成無人來陪的“光杆司令”了。

於是,兩人就坐在一起開始商量對策了。

兩人思來想去良久,最終得出一個結論:與漢軍作戰將會和章邯的結果一樣,必敗無疑。

識時務者為俊傑,昧先畿者非時哲。

於是兩人兩人商量的結果是:投靠漢軍。

就這樣,漢軍自穿過羊腸小道到陳倉,打敗章邯迫使司馬欣和董翳兩王投降,隻用了短短的一個多月時間,可謂兵貴神速啊。

收複三秦之地後,漢軍實力大振。

好事一連一連,這時候張良又回來了。

他的兩封家書不但很好的麻痹了項羽,同時也使自己當時危若卵石的處理得到了緩解。要不然,項羽使出殺義帝暗殺絕招,他張良就算有三頭六臂也沒命了。

劉邦就是劉邦,拉籠人心丫的厲害,一個蕭何對他勤勤肯肯,做了丞相之後把國家大小事物做的井井有條;一個韓信對他服服帖帖,做了大將軍後用兵如神收複三秦之地隻在彈指一揮間。一個張良更是對他忠心耿耿,褒中一別後他處處為劉邦出謀劃策把瞞天過海之計進行到底。

張良就是張良,和一般人就是不一樣,他和劉邦再度重相逢後,還沒等劉邦聲語淚下的敘完“相思”之苦,又開始長篇大論了。

此時,正值收複三秦之地,他根據形式判斷,提出了社稷論。

社指神,特別象征其國土的守護神,小到村和裏,大到整個田土,全都要奉名叫“社“的神。

稷也指神,是五穀之神。與社的字義相同,既指神,也指其祠堂。把祭祀土地神和農業神作為國家宗廟的思想或風俗。

一個國家滅亡後,新王國的建設者就要將前一個王朝社稷毀掉,並美其名曰:改過自新。

所謂新人新氣象唄。

張良的建意,劉邦怎會不聽。於是馬上擇日舉行了重大的儀式:廢除秦社稷,立下漢社稷。

從這一刻起,劉邦等於向項羽宣戰了:西楚霸王,該是咱們一決高下的時候了。

當然,出發之前,他還為自己找了個理由,

畢竟在伐三秦時可以借楚懷王當年之約,是來奪回本來就屬於自己的漢中王的地盤。但眼下漢中已被他成功收複了。他的野心當然不會隻這些,他還想打敗項羽,他想得到的是整個天下。但必須師出有因,要不然就成了名不正言不順的叛逆之軍了。

俗話說,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此時項羽派人殺害義帝的事已是人盡皆知。

劉邦是何等聰明之人,馬上意識到從這義帝的死裏可以大做文章。

於是,原本和項羽一樣從來就沒有把義帝放在眼裏的劉邦,招來文武大臣。

大臣們一進殿,第一感都在懷疑自己的眼睛是不是花了,因為原本要穿著龍袍錦服的漢王劉邦,此時居然白衣素服,頭披麻喪的傻坐在那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