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做說客的技巧(1 / 3)

隨何和蕭何隻差一字,兩人的地位和身份卻相差了十萬八千裏。然而正是劉邦在選說服英布人選時,他挺身而出,使得這個原本被埋沒的演說家有了一展自我才華的機會。

他說服英布的過程可謂是一波三折,引為後人典範。

接下來我們就來看隨何這次九江之行吧。

隨何興匆匆來到九江後,英布命太宰(古代一般指大臣,在秦漢時指專管膳食和宴會的官員)招待他,自己避而不見。

一連三天過去了,隨何再也等不住了,他對負責接待他的太宰說話了。

他說我來這裏已經三天了,大王連見都不肯見我,他心裏分明是認為楚強漢弱,心裏很矛盾,不能做最後的決斷。但我既然來到了這裏,好歹也得見上一麵吧,談的攏就談,談不攏就拉倒,這樣托著總不是辦法吧。

太宰隻好向英布去請示,英布想想也有道理,既然如此,那就見麵吧,在自己的地盤上,還怕誰不成?

於是,英布接見了漢朝特派使臣隨何一行,並在一間古色古香的大廳裏進行了麵對麵的會唔。

這次會唔充分展示了隨何“演講師”的風采,請大家注意隨何說話的技巧,堪稱精典。

“漢王派我到此,想看看大王近來貴體安康?”隨何的語氣很柔和,必要的客套還是要的。

“我一直好好的。”英布沒料到他已經在下套了,實話實說。

“那為什麼我到了大王這裏,大王卻托故不見呢?”隨何單刀直入。

“我最近很忙。”英布一臉難色。

“忙著與楚王親近?順便問一句,大王隻與楚王親近,卻不與漢王親近這是為何?”隨何咄咄逼人。

“本王曾是楚王部下,這九江王亦是他分封於我的,我怎能不跟他親近?”英布的臉色有點凝重,卻並沒有動怒。

“你親近是假,想找個依托是真吧。”隨何說話太不“隨何”了。

“呃,那個……”英布張大了嘴。

“但具在下所知,你並不甘心真正實意歸於他。”隨何開始發威了。

隨後,他指出了英布對楚王不真心的兩點理由:

1、當初項王親自帶兵去齊地“剿匪”時,按理說你應該親自帶兵去當先鋒,但當時你卻隻撥了四千人馬就算把這件事打發了。

2、不久前漢王帶領眾聯軍向彭城進發時,項王在齊地遠水解不了近渴,你離彭城最近,為什麼眼睜睜地看著彭城被破,而不發兵去救援呢?

這兩點“不相信的理由”說和英布無言以對。

隨何知道自己的話已擊中了敵人的最軟處,繼續往下攻。

“若要人不知除非已莫為,你的不忠心,項羽自然會心中有數,一旦他遷怒於你,派兵來聲討你,到時候你隻怕就吃不了兜著走了。”

英布此時已徹底變成了啞巴,隨何的話句句說到了他的心坎裏,但要徹底說服他,還得使出最猛烈的藥。

隨何知道最後要攻掉的也就是要消除英布潛意識裏的“楚強漢弱”觀點,讓他放心大膽的歸降漢王。於是,接著進行“個人表演”。

他說楚軍的強大隻是暫時的,而漢軍雖然較弱卻可以在楚漢相爭中處於不敗之地。

他的話粗粗一看,似乎有點違背邏輯,漢軍為什麼能在劣勢中處於不敗之地呢?

隨何隨後便進行了解釋。

第一、漢王所占的地裏位置很有利,漢中關中無不是易守難攻的交通要道,現屯兵滎陽占據軍事要點,可以很輕鬆就阻止楚軍的西進。而楚軍攻漢勢必勞師動眾,一旦失利又沒有險峻的交勇要道可守。從這裏來看,漢王幾乎已立於不敗之地了。

第二、退一萬步來講,就算楚軍能打下漢軍的軍事重地滎陽,向西挺進,但其它各路諸侯為了自己的利益不受侵犯,不得不聯合起來對付項羽,這樣他勝利了反而是禍害。

這兩點一分析後,他的精彩演說也接近了尾聲,最後他進行了總結性的發言:你是把自己托護給必勝的漢王,還是把自己托護給必敗的項王呢?

隨何演說一結束,英布抱以了熱烈的掌聲,他終於說話了:“我選擇,我喜歡!必勝的漢王。”

就在英布對漢王心動,正要采取實際行動時,這個時候事情突然峰回路轉,項羽也派使者來了。

他的目標很明確,催促九江王英布助楚軍去攻漢。

這樣以來,在小小的九江,劉邦和項羽展開了人才爭奪戰。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同樣充滿了火藥味。

隻是這場人才爭奪戰還沒有打,項羽這一方就已經處於了下風。

原因有二:

1、劉邦派出的使者隨何比項羽的使者稍稍快了那麼幾天,但這幾天卻決定了整個戰局,隨何在項羽的使者來之前已把英布的心給虜俘過來了。

2、劉邦派出的是智勇雙全,巧舌如簧的隨何出戰。而項羽卻是隨隨便便派了幾個粗魯的武士充當使者。明義上是請他助楚攻漢,實際上卻是“命令”的意思了。在這場人才爭奪戰中,項羽明顯對對手估計不足,他甚至沒有考慮到第三方劉邦會介入。

單從這兩點來看,項羽已注定在這場人才爭奪戰中種下失敗的苦果了。

下麵我們還是來看隨何的個人表演秀吧。

就在英布和楚國的使者進行單方麵的會唔時,隨何不請自來,他出現在了會客大廳。

他目標直指楚國使者:九江王已是我大漢的人了,你楚國的人還來這裏幹什麼?

隨何語出驚人,包括英布在內的人都驚住了。

楚使呆了半晌才回過神來,突然叫了一句:“我的媽呀,原來你們早就勾搭上了,那我豈不是身陷虎口啊。”

關鍵時候,楚使個人素質不過硬暴露無疑,他沒有在弄清楚事實真相的前提下,(英布並沒有正式表態他已是漢臣了),就單方麵相信了隨何所說的話是真的。並且選擇了趕緊逃命這個極其錯誤的舉動。

他起身離座一氣吭成,然後拔腳以百米衝刺的速度向廳外跑。應該說他跑步的基本功還是很紮實的,但問題是他忘了至關重要的一點,這裏的地盤英布的,他跑的再快也逃不出人家的手掌心。

楚使的所作所為,把還有點搖擺不定的英布逼上了絕路,他隻能將錯就錯了,把這個楚使給解決了。

解決楚使後,英布哪裏還有選擇的餘地。他隻得宣布歸漢,共同伐楚。

這樣一來,隨何憑著一張利嘴和膽實光榮的完成了這項說服任務。其說服過程也是值得後人學習和借鑒的。

英布殺楚使歸降漢王的事,項羽很快就知道了。一怒之下,派出了手下項聲和龍且兩員猛將帶三萬大軍去興師問罪。

值得一提的項聲也是項氏家族的人,和項莊、項它一樣都是威不可擋的猛將。項氏家族裏隻有項伯免強稱得上謀士,其它包括項羽在類都是“重武派”的。

請注意項羽此番調給項聲和龍且的兵馬,不多不少,又是三萬大軍。三萬對項羽來說是超吉利的數據,曾幾何時,他率三萬精兵一夜之間打敗了劉邦的幾十萬大軍,一舉刷新了以少勝多人數對比的曆史記錄,並且這項記錄後人一直沒有人能打破。

也正是因為這樣,英布一聽說項聲和龍且帶了三萬精兵來了,嚇的四肢無力腿腳發軟,吃飯飯不香喝茶茶不涼,連夜隻帶了幾個親信就逃向了劉邦所在的根據地——滎陽。

到了滎陽後,英布首先要去見他的新主子了。

為了給新主子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英布還象姑娘相親一樣,描眉畫眼打扮的花枝招展,這才去漢王府。

漢王接見他的地點不是大廳,而是在內室裏。

選擇內室來見客,這在當時是很沒禮貌的事,粗粗一看,MS這似乎不符合表麵功夫一流的劉邦的“禮賢下士”的風格啊。

原因很簡單,因為當時劉邦已經喝醉酒了。

醉了酒,失態也就難免。

英布見到漢王時,他此時正紅著臉吹著酒氣讓一位妙齡少女給他洗腳呢?(暈,又是洗腳,當年酈食其求見劉邦時也是在洗腳。看來這劉邦“泡腳”領路人啊。)

這樣怠慢的待客之道,英布自然感到不爽了,但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不爽歸不爽,他還是很恭敬的向劉邦請了安。

劉邦在酒精的幫助下,隨便問了他幾句常長話,然後手一揮,叫隨何安排他去歇息。

出了內室,英布不幹了,對當初逼他上賊船的隨何一陣吹胡子瞪眼,嘴裏嘮叨著說“漢王怎麼能這麼對他”之類的話,然而便要拔劍自刎,幸好隨何及時阻攔,才免去一場血光之災。

接下來,隨何充分發揮三寸不爛之舌的特長,對劉邦的“罪刑”進行了滔滔不絕的解釋和辨論。

事實上隨何的“廢話連篇”這個時候為留住英布起到了“延時”的重要作用。

要知道當時英布雖然隻是一個小小九江王的身份,但對劉邦和項羽任何一方來說都是相當重要的法碼,甚至可以說他將決定楚漢之爭最終走向。

英布的重要性,醉酒後的劉邦給忘了,因此他即將麵臨這個舉足輕重人物流失的嚴重問題,如果真是這樣,煮熟的鴨子又將飛了,張良宏偉的三步走計劃最重要的一步“搞定英布”將功虧一簀,楚漢之爭勝利的天公將完全傾向項羽那邊去。

關鍵時候,還是得看張良的。張良是三步走計劃的策劃人,英布的重要性明擺著嘛,他自然不會讓到手的鴨子飛走了。

由於隨何的“延時”,張良馬上為英布安排了隆重的歡迎儀式。

為了拉攏這個舉足輕重的人物,張良可是花了不少功夫。首先安排兩排威武的士兵跪著迎接九江王的到來,這極大的滿足了英布的虛榮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