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耳和陳餘的事前麵已說過了。他們兩個自從巨鹿之戰反目成仇後,便水火不相融,從原本最親密的兩兄弟一下子變成了最仇恨的兩個死對頭。
當初陳餘辭去兵權時,張耳沒等趙王點頭,他就自作主張毫不猶豫就答應了,這是陳餘和張耳決裂的開始。
後來項羽在“英雄大會”分封各大王時,唯勞苦功高的陳餘(寫信勸降章邯出了不少力)沒有得到相應的分封,後來經人提醒項羽才給了陳餘南皮三縣來敷衍他。
而他的死對頭張耳卻被項羽封為常山王,這讓他極為不平衡,於是在第一個扯反叛大旗田榮的主動友好的“秋波”暗示下,兩人結為百年“秦晉”之交。
有了田榮的幫助,陳餘開始發泄自己的不滿了。他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去對付令他仇恨的張耳。
那張耳眼見事情不妙,趕緊腳底抹油,選擇了逃跑這條路,並且選擇了劉邦做為自己的保護傘。
從此,張耳惱怒陳餘奪了他的地盤,這樣一來,兩人的個人恩怨進一步升級。
後來劉邦西進抵達洛陽,向各英雄發出《發使告諸侯書》時,聲討項羽逆殺義帝,陳餘自然也免費收到一本書了。
當時陳餘說叫他出兵相助是可以,但必須有一個條件。 那就是殺了張耳。
人家信任自己而投靠到自己這裏來,劉邦又怎麼願意殺了張耳呢?但為了陳餘能發兵相助,劉邦捉磨來捉磨去,最後終於捉磨出一個好主意。為張耳找個替身。
送了一顆血肉模糊的假人頭給張耳後,張耳信以為真,以為漢王殺了張耳,於是派了一部兵馬隨漢王攻去打彭城。
但紙終究是包不住火的,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陳餘的部下在和劉邦部下親密接觸時,知道了張耳假死的事,這樣他盛怒之下徹底和漢王決裂了。
順便還要說一句,趙王趙歇一直是個昏庸無能的人,隻要自己能當大王就行,對於張耳和陳餘誰做自己的大臣,他滿不在乎。張耳在時,趙國的一切權力都交給張耳,當張耳被陳餘趕走趙地後,他便拜陳餘為成安君,把一切生殺大權給了陳餘。
張耳和劉邦決裂後。劉邦就不幹了,他想,和我做對的魏王魏豹那麼囂張都自食其苦果了,你小子不服我是吧,那好,我就讓你嚐嚐被徹底征服的滋味。
征服的事此次也離不開大將軍韓信。
他此次又是率曹參、灌嬰兩員猛將出發了,一到趙地,首先便用“誘敵深入”之計將趙的大將(也是陳餘最倚重的大將)夏說引入自己設好的包圍圈內,全殲了他的部隊。
首戰告捷後,這下趙王急了,他令陳餘全權負責前方的戰事,調兵遣將的事可以自作主張不用請奏了。
當時趙國兵馬也有二十多萬,對前來進攻的漢軍來說多很多。但問題是趙國隻有陳餘一個人支撐著。衝鋒陷陣出謀劃策都是他一個,打個不好聽的比喻,陳餘就是既當爹又當媽。這樣的軍隊怎麼能跟謀士大將數不勝數的漢軍相比呢?
更何況陳餘文沒有超人之文,武又沒有過人之武。
由此可見陳餘雖然擁軍二十萬之眾,卻也是烏合之眾,因此麵對韓信的大兵壓境,陳餘很是犯愁起來。
正在這時,一個叫李左車的奇人異士出現在陳餘麵前,你不是愁手下沒有好謀士嗎?眼前這個便是啊。
李左車出場後,他首先分析了兩軍的形勢:我軍現在紮住的井陘口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漢軍要想來攻,就必須通過進井陘口前這條很狹窄的山路,這條山路車隊不能通行,人馬不能並行,行起軍來肯定會連綿幾百裏,這樣一來他們的糧草肯定會落在大部隊後麵,這便是他們的唯一破綻,這個破綻卻是致命的。
然後,李左車也不再拐彎抹角了,直接向陳餘提出了精密的破敵之策,四個字:斷糧、堅守。
斷糧很簡單,就是派人去切斷漢軍的糧草,讓他們軍隊沒有飯吃。(這一招很絕,人是鐵飯是鋼,沒有吃的意味著什麼?)
堅持也很簡單,就是堅清壁野,守在城裏不出戰。
最後他得出的結論是:漢軍進退無路,不攻自敗。
應該說李左車的計劃相當完美,堪稱精典。然而當時陳餘卻說了這樣一句話:“我陳餘光明磊落正直不阿,怎麼能象劉邦那樣使用這樣的陰謀詭計呢?”
自古兵場兵無厭詐,想不到陳餘竟這樣CJ,這真是令人費解。
李左車隻得含笑退了。
就這樣,陳餘錯過了一舉殲滅敵人的大好機會。
你錯過了機會的同時,人家韓信可沒有閑著,他先派一萬餘人的先頭部隊渡過了佛水,陳餘見敵兵甚少,對自己說道:先等等。
等韓信的第二批萬餘人的部隊過河來時,他還是說道:還等等。
等韓信的第三批萬餘人的部隊過河來時,他仍然說道:再等等。
其實我們也不能太責備CJ的陳餘了,他此時已產生了YD的想法:要全殲韓信的大軍。
等韓信的軍隊全部過河來時,陳餘終於下手了,他等的就是這個時機,他率軍傾巢出動,和韓信、張耳在井陘關外展開了激烈的戰鬥。
韓信帶著漢軍邊戰邊退,退至佛水河邊時,他下達了反擊的命令。漢軍眼見身後已無路可退,身處絕境中他們便個個向前殺去。
光腳的哪怕穿鞋的,漢軍個個血紅著雙眼,以一敵十,拚命向前,這樣一來陳餘的大軍頓時感到了一股強大的衝擊波襲來,陳平一看架式不妙啊,趕緊下令收兵回城。
可當他回到城下一看,頓時驚呆了,城上居然插滿了漢軍的旗幟。城頭換大旗,這意味著什麼?
他手下的士兵開始潰逃了。陳餘又是呼喊又是砍人,就是不能阻止自己一方的兵敗如山倒。
原來韓信在和陳餘交戰之前,命最先渡河的先頭部隊先埋伏了幾千人在城邊的隱蔽處,他們不參與和陳餘的交戰,等韓信把陳餘引到佛水河邊時,他們就悄悄到敵人營中換上了漢軍的大旗,以至於陳餘手下的士兵以為井陘關已被漢軍成功拿下了。
根據各大戰史經驗,到了這個時候一般是無力回天了。陳餘也是這樣,士兵潰逃時,他也陷入了漢軍的重重包圍中。
正在這個時候張耳出現了,兩人好久沒有這麼麵對麵的近距離交流了,兩人就這樣深情地對視幾秒鍾後,張耳不再遲疑,一刀就把陳餘的頭顱給砍下來了。
至此,陳餘和張耳之間的恩怨終於劃上了一個圓滿句話,隻是這樣血腥的結局多少有點令人唏噓。
都說相逢一笑泯恩仇,張耳卻以這種“血債血還”的方式結束了兩人這間的恩怨。他在揮刀的那一刹那,是否想過兩人在參加革命前相知相伴縱馬江湖的純情時代呢?
陳餘一死,趙王也隨及被抓住,隨及被處死。
就這樣,趙國算是完完全全搞定了。
值得一提的李左車這個人,陳餘不肯聽他的計謀是導致自己最終兵敗的原因。因此,韓信聽說陳餘手下有這樣的奇人異士後,在收拾戰利品時,特地命人把他帶來見他。
當捆的嚴嚴實實的李左車被帶上來時,大家請注意韓信的一舉一動吧。他迅速下座,替他鬆了綁,然後請他上坐,熱茶招待後,便開始說一些 “久仰”之類的客套話,並給他了很高的評價,說如果陳耳采用他的計謀,現在身為階下囚的人便是他了。
這個時候誰都會感動的,更何況是一個是階下囚呢?李左車自然也不例外。
因此,當韓信向他求教下一步是該“北上攻打燕國,還是東下伐齊國”時,李左車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居然給韓信上了一節生動的政治課。
列位看官也許通過韓信平魏定趙,可以看出他在行軍打仗出謀劃策等方麵的超人才華。
問題是你的計用的再好,仗打的再好,終究還是要動用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啊。
這個時候李左車對韓信獻的計謀很簡單也很實惠:不戰而屈人。
他說如果每一個地方,每一個叛王都派兵去征討的話,苦了廣大百姓不說,士兵也會累的夠嗆。你這支軍隊已在短短的二三個月時間裏連征服了兩大王,這樣密集的軍事行動使得士兵們已是在超負荷運轉了。如果再去征討其它地方,勢必會給士兵們造成“審美疲勞”,到時候這樣一隻疲勞之師隻怕很難攻下燕國和齊國。一旦和他們耗下去,最終得利的是以逸待勞的楚國啊。
他還說在接連平定兩大藩王的大好局麵下,對燕國和齊國表麵上做出架式要攻,暗地裏派能說會道的人去說服他們歸降。先禮後兵,事半功倍,何樂而不違呢?
看來果然天外有天,人外有人,連胸藏百萬兵韜的韓信此時也忍不住對他讚歎道:“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後來,事情果然不出李左車所料,漢軍大造聲勢後,在形勢和輿論的雙重壓力下,燕王臧荼最終選擇投降了漢王。
致此天下幾大對劉邦不服的諸侯國都被劉邦搞定了。
九江王英布和燕王臧荼歸降劉邦,魏王魏豹成了階下囚,趙王趙歇被處死。
除了三個反複無常的殷王司馬?、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歸項羽外,劉邦和項羽在這一係列人才拉據戰中,劉邦大獲全勝。
因為這一係列戰役中,劉邦得到了兩個死心塌地的九江王英布和燕王臧荼。而項羽隻得到了名義上歸附於他的殷王司馬?、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三王。鑒於上述三人一貫的變幻無常作風,哪邊一強又會投靠哪邊,項羽實際上隻是得到了一個空殼子而已。
人才拉據戰期間,項羽和劉邦之間真正的硬對硬很少,粗粗一看楚漢之間已日趨平靜嘛,但這種平靜隻是暫時的,就象黎明前那一段黑暗一樣,迎接他們的將是怎樣的暴風驟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