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小動作(1 / 2)

在劉邦和項羽第二階段戰爭開打前。我們先來看看隨何在說服英布這段時間裏,劉邦的幾個小動作。

動作雖小,卻對日後整個戰局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小動作一:

為了向天下人展示其奪天下的決心,劉邦聽從蕭何(久末露麵的蕭何該露臉了)的建意,把那個在逃難過程中被他用“化骨錦掌”推下車N次的劉盈封為太子,很好的穩住了人心。

並且根據形勢所需,他還把對抗楚軍的軍事根據地建在了滎陽,他親自坐鎮滎陽指揮軍馬調動。

而蕭何依然留在櫟陽,服待年幼的太子,處理朝廷的事務,製定各種的製度,設立各級的郡縣,負責糧軍馬草的征集,進行兵器衣食的運輸,為劉邦在前線的部隊提供了堅強的後勤保障。

單從這一點來看,劉邦用人的確是一流的。

蕭何沒有行軍打仗衝鋒陷陣的軍事才能,卻有很好的組織策劃才能。讓他管理國家內政和後勤,正是知人而用。

而善於出謀劃策的張良和韓信在前線出謀的出謀帶兵打戰的打戰,各事其責,充分發揮各自的才華和潛能,難怪後人公認劉邦是中國曆史上最會用人的皇帝。

正如劉邦自己所說。

在帷帳中運籌劃策,決勝於千裏之外,我不如張良;

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供給軍糧,暢通糧道,我不如蕭何;

運兵百萬,戰必勝,攻必克,我不如韓信。

這三人都是人中俊傑,我能任用他們,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項羽有一個範增都用不好,這是他所以被我擒殺的原因。

扯遠了,還是先來看看劉邦在滎陽的第二個小動作吧。

小動作二:平定魏王。

如果說第一個小動作是對內,那麼第二個小動作就是對外了。

前麵已經說過,彭城一敗後,原先歸降劉邦的殷王司馬仰、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又重新回到了項羽的懷抱。

這裏麵還漏了一個人:魏王魏豹。

原來魏王魏豹被劉邦黏在身邊,一直找不到離開的理由,所以遲遲沒有對劉邦忍痛割愛。

眼見這樣下去不是辦法啊,楚國現在太強大了,哪一天攻過來,自己也會受牽連,將死無葬身之地了,魏豹便向劉邦打了個“老母有病,須得探望”的小報告。

母子情深,無可厚非,這樣的事總不能拒絕吧,劉邦想也沒想就批準了。

哪知魏豹前腳剛走出劉營,後腳就轉投向了項營。

劉邦這下急了,眼下正是用人之計,自己少了個魏王就少了一份力量,而項羽那邊多了個魏王就多一份力量,此消彼長,這讓原本就處於劣勢中的他感到了危機感。

不能眼睜睜看著他離自己而去啊,得勸他回心轉意啊。

這個時候“外交官”酈其食該出場了。隻是他這一次外交卻以失敗告終,魏豹心意已決,根本就不想再“回心轉意”了。

酈其食打破其外交失利零記錄後,劉邦不幹了,決定立即起兵去擺平這個魏豹再說。

行軍打仗的事該韓信出場了。

韓信領命後,二話不說,帶著曹參和灌嬰就出發了,他們很快就抵達了晉津。

到了這裏就沒有再走了,因為前麵就有一條黃河擋住了去路,而黃河那邊就是魏王魏豹的地盤,也是他們此行將要去征服的地方。

那邊魏豹知道劉邦想來征服他,便派兵在黃河對岸步步為營嚴加防守。因此,如何渡河成了擺在韓信麵前的一個大難題了。

這個時候我們就來看韓信的精彩表演了。

到了晉津後,韓信並沒有急著率兵渡河(那樣傷亡肯定慘重,而且還不一定能渡過去),而是在黃河邊上四處轉悠起來,別看他轉悠的很清閑,卻也是有目的的,他通過“望、聞、問、切”四種渠道考查和了解到這樣一個情況:河對岸的魏軍防守很是嚴密,隻有上遊的夏陽守兵甚少,是個空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