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捆的嚴嚴實實的李左車被帶上來時,大家請注意韓信的一舉一動吧。他迅速下座,替他鬆了綁,然後請他上坐,熱茶招待後,便開始說一些 “久仰”之類的客套話,並給他了很高的評價,說如果陳耳采用他的計謀,現在身為階下囚的人便是他了。
這個時候誰都會感動的,更何況是一個是階下囚呢?李左車自然也不例外。
因此,當韓信向他求教下一步是該“北上攻打燕國,還是東下伐齊國”時,李左車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居然給韓信上了一節生動的政治課。
列位看官也許通過韓信平魏定趙,可以看出他在行軍打仗出謀劃策等方麵的超人才華。
問題是你的計用的再好,仗打的再好,終究還是要動用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啊。
這個時候李左車對韓信獻的計謀很簡單也很實惠:不戰而屈人。
他說如果每一個地方,每一個叛王都派兵去征討的話,苦了廣大百姓不說,士兵也會累的夠嗆。你這支軍隊已在短短的二三個月時間裏連征服了兩大王,這樣密集的軍事行動使得士兵們已是在超負荷運轉了。如果再去征討其它地方,勢必會給士兵們造成“審美疲勞”,到時候這樣一隻疲勞之師隻怕很難攻下燕國和齊國。一旦和他們耗下去,最終得利的是以逸待勞的楚國啊。
他還說在接連平定兩大藩王的大好局麵下,對燕國和齊國表麵上做出架式要攻,暗地裏派能說會道的人去說服他們歸降。先禮後兵,事半功倍,何樂而不違呢?
看來果然天外有天,人外有人,連胸藏百萬兵韜的韓信此時也忍不住對他讚歎道:“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後來,事情果然不出李左車所料,漢軍大造聲勢後,在形勢和輿論的雙重壓力下,燕王臧荼最終選擇投降了漢王。
致此天下幾大對劉邦不服的諸侯國都被劉邦搞定了。
九江王英布和燕王臧荼歸降劉邦,魏王魏豹成了階下囚,趙王趙歇被處死。
除了三個反複無常的殷王司馬仰、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歸項羽外,劉邦和項羽在這一係列人才拉據戰中,劉邦大獲全勝。
因為這一係列戰役中,劉邦得到了兩個死心塌地的九江王英布和燕王臧荼。而項羽隻得到了名義上歸附於他的殷王司馬仰、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三王。鑒於上述三人一貫的變幻無常作風,哪邊一強又會投靠哪邊,項羽實際上隻是得到了一個空殼子而已。
人才拉據戰期間,項羽和劉邦之間真正的硬對硬很少,粗粗一看楚漢之間已日趨平和,但這種平和隻是暫時的,就象黎明前那一段黑暗一樣,迎接他們的將是怎樣的暴風驟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