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好主意,壞主意(1 / 2)

在這個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劉邦趕緊叫來他的外交官酈食其,見了麵,他就不再轉彎抹腳了,直接就問他現在該怎麼辦?

通常這種情況是相當信任的人才會這樣說的,由此可見當時酈食其因為出色的外交表現,當時在劉邦心目中的地位還是相當高的。

然而事實證明,酈食其的的確確是一個相當出色的外交官,但並不是一個出謀劃策的好謀士。

主子既然叫自己來了,酈食其也不可能不獻計吧,要不然這不僅僅是被漢王看扁的問題了,還關係到自己的人生安全。(城破了他能不受牽連嗎?)

他口一張,便滔滔不絕地長篇大論起來:我看這一次項羽幾乎動用了全部兵馬,誓奪我滎陽不可。再加上現在敖倉糧道又被項羽的部將鍾離昧弄的烏七八糟的,現在缺糧又是一大問題了。以目前的形勢,僅憑我漢軍的實力,怕是不足以抗敵。

他說到這裏邁了個關子,引得劉邦問道:那該怎麼辦呢?

酈食很自信的說出了他的計謀:隻有一計可以讓天下諸侯共同來對付項羽,那就是分封原六國諸侯,讓他們以“國”的名義來參與這次軍事行動,隻要他們牽製住了項羽,滎陽之圍不解自破了。

這個主意粗粗一聽還不錯,劉邦也有點心動,不過當時他也有疑問:分封各諸侯真能讓他們來聯手抗楚嗎?

這個時候,酈食其充分展示其嘴上功夫,開始發表他的長篇大論了。

他首先講了《書經》裏的一段故事。他說:遠古之時,有一位名叫湯的為善之王,是殷的始祖,當討伐夏舛這個暴君之時,將舛滅掉後,仍封其子孫在杞(今河南境內)為諸侯,以不絕夏的祭祀,這充分說明湯王是有德之人。

他還說:周武王也有不斷絕先祖祭祀的思想,雖然曾討伐暴君殷紂王並將殷滅掉,但其後仍尋找古代聖王的子孫,予以適當封賞。然而秦可謂是暴虐之極。滅亡了六國,卻不給那些王孫封賞土地,以至於全部絕了他們的六國的祭祀,由引世人都對他不滿。得民心者得天下,天下百姓不滿後一旦生氣,後果很嚴重。

麵對這樣高深的理論,隻識彎弓射大雕的劉邦除了點頭稱讚還能做什麼。

既然大王你都點頭了,酈食其也不想再浪費口舌了,開始下結論了:鑒於上麵所說,大王應該努力尋找六國的王孫(以假充真也行),分封他們為諸侯,如此六國的君臣百姓無不對大王感恩戴德,甘願做大王的臣民。這樣一來,項羽豈不是孤獨的很,說不定他也願意加入分封的隊伍中來呢。

這樣的話誰聽了都會高興。劉邦當隨表態,高,實在是高。

接下來酈食其就負責趕製印璽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