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4年12月,項羽率楚軍退到了下垓(今安徽靈璧東南)。
項羽剛剛見到自己的最心愛的女人虞姬,兩人還來不及柔情蜜意。劉邦、韓信、彭越、呂布的四路大軍就圍籠過來了。
直到這時,不可一世的項羽第一次有了窮途末路之感。
是啊,人生就是這樣,榮華富貴如過眼雲煙,昔日的輝煌如今已變成了昨日黃花。
項羽此時唯一的願望就是帶著虞姬回到了自己的老窩彭城去。然而,麵對劉邦幾路大軍的合圍之勢,彭城竟成了項羽心中遙不可及的夢想了。
為了這個夢想,危難中他表現出了一個優秀將才的應具有的素質。他把所有的將領都聚集在一起,清點了一下人數。
還有十幾萬。
十幾萬相對於現在劉邦三四十萬聯軍來說是有點少。但如果你知道項羽當年隻帶三萬精兵就殺得劉邦四五十萬聯軍丟盔棄甲,甚至連劉邦本人也九死一生才逃得性命,你就會知道原來項羽就是項羽,論勇猛他如果說是第二,誰也不敢說是第一。這一點我們從秦朝悍將章邯身上就可以深切體會到。
在碰到項羽前,章邯百戰百勝,可以說陳勝的革命軍幾乎全都是他一個人消滅的。但在項羽麵前仿佛碰到了克星一樣,每一次交手都敗的一塌糊塗。
後來在巨鹿大戰中,眼看他就要攻下圍了數月之久的巨鹿了,然而,正是項羽的攪和使得他前功盡棄。最後在走投無路的情況,還不得不向項羽低下自命清高高昂的頭。
也正是因為這樣,此時人數雖然是一比三四,但很多人都會認為,項羽還沒有到山窮水盡的地步啊。
彭城一戰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啊。
他還可以組織人馬和劉邦進行一次大決戰。
然而,我們如果從客觀上來分析,此時的項羽又的確是身處絕境。
因為彭城之戰,和這完全不同啊。
1、劉邦他們當時被輕而易取就奪得項羽的老窩彭城而沾沾自喜,存在夜郎自大麻痹大意之心。
2、項羽當時做出果斷的決定,隻精挑細選了三萬精兵從齊地出發進行了強有力的反擊,他們行動迅速,做風勇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打了劉邦聯軍一個措手不及。
但現在在這個小小的垓下就不同了。
1、項羽雖然擁有十萬之眾,但這是一個疲憊之師,由於糧草的斷缺,現在連飽滿都成了問題,試想想,吃飯穿衣這是人最起碼的生存條件,如果連這個都沒有的話,還談什麼打仗。
2、劉邦的聯軍從四麵八方圍來,他們都是有備而來,而且士氣高昂,他們的最終目標就是徹底擊敗項羽。這和他們在彭城的驕傲輕敵思想已形成鮮明對比。
單從以上分析,項羽已處於絕對的劣勢。而令他雪上加霜的是,劉邦身邊此時多了一個韓信。
用兵如神料事如神的韓信。
項羽之所以會有今天被圍的這一天,全是拜這個韓信所賜。
他憑借一個人的力量幾乎把天下的諸侯都搞定了。能說服的就招降,不能說服的就動武,總之哪裏“不平”哪裏就有他。
而如今這垓下大決戰已不可避免,名義上可以看做是劉邦和項羽的最後決戰,但實際上是韓信和項羽的對絕。
首先我們來看看韓信是如何對一定至關重要的大決戰進行布署的吧。
垓下原本是個小地方,卻哪料到一夜之間聚集了四十萬人馬,頓時漫山遍野人滿為患。
劉邦雖然帶兵打仗多年了,但哪裏一下子統過這麼多兵。就在這時,他做出了一個極為明智的決定,那就是及時把這三十多萬兵馬的指揮權交給了韓信。
事實上證明,劉邦這是一錘定音的舉動,韓信的才華在這一戰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發揮。
大決戰前。
韓信首先選了十個出色的將領,這些將領中當然包括樊噲、呂布、彭越、周勃、曹參、灌嬰等英冠三軍的人物了。
然後把士兵分成十隊,每個人負責一隊。以十麵埋伏布陣,陣與陣之間層層相圍,層層接應,緊密而有序。
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十麵埋伏”。
等陣布好後,韓信親自帶了三萬精兵去挑戰項羽,大決戰的序幕正式拉開。
請大家注意韓信帶的人馬的數量是三萬,不知是巧合,還是韓信有意有所為。這正是項羽當年回救彭城所帶的人數啊。
項羽心裏正在感歎著被圍著的滋味丫的不好受時,見韓信主動來挑戰,二話不說就殺了出去。
楚軍現在已經沒有一個能拿得出手的謀士來為項羽排憂解難出謀劃策了。雖然有個別的將領覺得韓信獨自前來挑戰必定有陰謀,但他們隻是憑直覺而已,他們誰也想不出除了和敵人硬碰硬的大決戰之外還能幹什麼。
於是,在項羽的帶領下,楚軍傾巢而出,鋪天蓋地的殺聲響徹雲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