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報恩(1 / 2)

因為劉邦出生時的身份的特殊性,他父親劉執嘉,也就現在的太上皇對他一直不太喜歡。後來劉邦十八歲挫學當了流氓後,他恨鐵不成鋼之下,竟然對這個不爭氣的兒子不聞不問,任其放縱。

也正是因為這樣,劉邦對母親的感情明顯比對父親的感情要深。

母親去逝後,他寧可放棄事業(剛剛參加革命),也要為母親風風光光的送上最後一程。而父親被項羽所擒,在戰場上以烹殺相威脅時,他竟然可以厚顏無恥的說,烹殺我父亦是烹殺你父,到時候請別忘了分我一羹哦。

當然,雖然這不排除當時劉邦情非得已,不可能為了劉太公,而把唾手可得的江山拱手送給項羽,但從這裏或多或少我們可以看出些端疑來。

但不管怎麼說,畢竟是血濃於水的親情啊。當了皇帝的劉邦似乎在“還罪”一樣,馬上就立他為太上皇了。

按理說劉太公從此就要享清福,安度晚年了。但整天呆在宮中的劉太公臉上卻沒有半點笑容。

原因很簡單,葉落歸根,深居宮中的劉太公思念生他養他的故鄉啊。

現代好多城裏人接自己的老父老母來城裏來享清福,老父老母多伴會樂顛屁顛的去,但沒過多久,當他們對城裏人的新鮮和好奇感消失後,就對城裏人鋼筋水泥構造的世界很是不適應,於是乎,他們這時多伴又寧可回到鄉下去受苦受累,也不願在城裏享清福了。

劉太公現在就麵臨這樣的問題,於是他委婉地對劉邦說出他想回故鄉的想法。

劉邦一聽就急了,這怎麼行啊。你可唐唐的太上皇啊,怎麼能再回到那窮鄉僻壤去呢?

於是劉邦接下來幹了一件大孝事。

他在櫟陽附近選擇了一塊荒野之地,然後找來一個叫吳寬的能工巧匠,讓來仿造家鄉做一個仿故鄉。

這吳寬果然是人才,他親自去沛縣畫了劉邦家鄉的風貌,然後造著圖上的樣子,在櫟陽建造了另一個小中陽村。

田舍房林,包括小橋流水都建造的別巧細致,幾乎一模一樣。

劉太公看了後,連連驚呼時代進步真快。他這裏摸摸那裏瞧瞧,仿佛真回到了故鄉。

然而,他轉了圈後,原本興奮和喜悅的臉上又暗淡下來了。

有的故鄉的樣子,但沒有故鄉的人,他能開心起來嗎?

劉邦這回好事做到底,馬上又召令村裏左鄰右舍,熟人朋友,來了個千裏大遷移,這跟估計跟三峽大移民的曠世之舉有點類似。

於是乎,劉太公每天生活在“故鄉”裏,和故鄉人說著話,適當幹點農活,又恢複了往日的快樂。

乘著劉太公精神愉快之際,很久沒有露麵的曆史記者馬上對他進行了一次專訪,下麵我們來看看這次采訪吧。

曆史記者(麵帶笑容):首先,恭喜你被封為太上皇。

劉太公(一臉平靜):有何恭喜,這是天經地儀的事。象劉邦這樣的流氓也能當皇帝,我是他爹,我為什麼不能當太上皇啊……

曆史記者(略感驚訝):咳咳,你當了太上皇還不滿意?

劉太公(臉色轉陰):當然滿意,想我一個臉朝黃土背朝天的老實農民能當太上皇也不容易啊。隻是這個太上皇並不象你們想象中的那麼簡單得來的,是我用辛勤的勞動換來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