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平定陳豨的造反,回到朝中就聽到韓信死的事。他當時的反應和韓信對他的態度是一樣的,也是喜憂參半。
韓信早已是他的眼中釘肉中刺,但呂後以這種方式解決韓信還是不妥的,至少朝中的大臣會有看法的。
這一點,劉邦還是能感覺到的。隻是他知道事已致此,已無彌補的餘地了。
當然,劉邦就是劉邦,對細微之處恐怕比女人還要敏感。韓信臨死前那句話,又讓他勞師動眾的去尋找一個人來——蒯徹。
成了通緝犯的蒯徹馬上就被灑下天羅地網的劉邦部下人的人找到了。
劉邦聽說蒯徹被擒後,親自來審訊這個有“反革命思想”的人。
“聽說你當初曾力勸韓信造反,可有此事。”劉邦的審訊以問話的形式展開。
“阿彌陀佛,善哉善哉。”原來此時蒯徹自從離開韓信後,已出家當和尚去了,“是又如何,不是又如何?佛道雲,痛就是不痛,不痛就是痛……”
“I服了U。”劉邦最頭疼就是講大道理的人。
“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人物,何處惹塵埃。”蒯徹很不識時務的繼續自己的佛教思想傳傳播。
對話到這裏時,劉邦終於大怒了,他認為審訊沒必要再進行下去了,馬上給蒯徹下達了煮殺的極刑。
你既然這麼滿口之乎者也的,就讓你清清白白的來到這個世上,然後再清清白白的去吧。
“我冤枉啊。”關鍵時刻,蒯徹終於說了句非“佛”話。
“你散布反革命反大漢思想,何冤之有?”劉邦當年跟項羽交戰久了,也來了個獅子吼,隻可惜他的火侯比項羽來說相差何止十萬八千裏。
“善哉善哉,此一時彼一時,當初天下混亂,英雄並起,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因此,我勸我的主子反叛,好立下千秋功業。可惜他並沒有聽從我的意建,否則我和他也不會落如此的地步了。”蒯徹冷笑道,“當時想成大業的英雄這麼多,難道你都要煮了不成?”
劉邦聞言半晌說不出話來,蒯徹這是大徹大悟之感言還是發自內腑之言已並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話的喻意太深了。
於是,劉邦收回成命,放了蒯徹。
蒯徹出了宮後,並沒有急著離開,而是直奔韓信那座孤墳而去。
他沒有象尋常人那對韓信磕頭祭拜,他隻祭不拜,因為他對這個自己的主子感到婉惜的同時也很痛惜,如果他當初能聽自己的話,結果就不會是這樣了。
是啊,韓信可以在行軍打仗時料敵於先,可以比別人見識遠上百倍甚至數千倍,但對自己的命運卻一點都沒有預料到。
這樣窩囊的死去,不說死去的韓信死不瞑目,蒯徹也很痛心啊,為什麼當初你就是不肯聽我的勸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