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就這樣說走就走了,剩下陳平望著滿臉橫肌的樊噲直發呆,當然他此時的眼神中並非少女般的含情脈脈,而是籠罩著濃密的憂愁,對於他來說,劉邦這個頂梁柱突然倒下後,他該不該再按劉邦的聖意辦事,取樊噲的人頭去見他呢?
當然,陳平不是傻子,劉邦還沒死時,他就打定主意隻抓住樊噲,而不是就地砍了他的頭絕了劉邦的“後悔之路”。
思來想去,陳平最終做出決定:火速回京。
個中原因很簡單,劉邦死後,大權一定會落在呂後的手上,而呂後的心狠手辣他又不是不知道。如果不及時回京把這樣事的來龍去脈向呂後說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麼緊跟著赴劉邦去赴黃泉之路的就是他陳平了。
於是乎,接下來出現了這樣的一幕,囚犯樊噲非但不象一個囚犯一樣關在木枷裏,享受非人的折磨,反而是坐在寬大的馬車裏,一路吃香的喝辣的,完全象在旅遊觀光一樣。
這樣的囚犯當真誰都想當啊。
麵對陳平的“格外恩典”,當時樊噲還不知道劉邦已死的消息,所以對陳平的通融很是感激。
可以說,陳平通過一路的小恩小惠已順利通過了樊噲這一關了。(樊噲那是啥人物,得罪不起啊)
那麼接下來就該麵對呂後這一關了。(這才是最最重要的一關)
當然,想見呂後還沒那麼容易,因為還沒到京城長安,此時他已接到新詔書了,內容很簡單:命他和灌嬰去守滎陽。
其實這是劉邦臨死前對呂後進行了充分的評估後,防止呂後巔履大漢劉氏政權的絕招。事實上也證明劉邦就是劉邦,這一招究竟有多絕,大家看到後麵就會知道的。
於是陳平在麵對去守滎陽還是去京城上又麵臨左右為難的選擇。
關鍵時候展現出陳平非凡的魄力,他沒有猶豫多久,他馬上決定“違令”,先回京城去擺平樊噲這件事再說。
他明白,他雖然是奉劉邦之命去抓樊噲的,但劉邦去世後,呂後撐權已是板上釘釘的事了,現在如果不及時回京到呂後那裏消除“誤會”,那呂後一旦生氣,後果是很嚴重的。
而守滎陽,現在有灌嬰在那裏,已無什麼大礙了。所以他選擇了抗旨入京的決定。
按理說,到了京城,呂後已是近在咫尺,陳平應該馬上直奔呂後的後宮去“解釋”該“解釋”的。
但陳平卻並沒有這麼做,以他的聰明才智,他知道如果直接就去找呂後解釋,事實隻會象“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那樣越描越黑。本來是無辜的他,最後變成“罪魁禍首”也是極有可能的。
那他進京後,該做什麼呢?
盧綰用積蓄了幾十年的淚水一次性來了個大決堤,結果順利的阻止了樊噲的追擊,也許陳平是從這裏得到了啟發,他也來了個“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
為了明天過的更美好,就必需學會流淚。從這一點來看,古代人比現代人活的就是實在些啊。
現代的男人雖然口口聲聲說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但到了正式場合,另一句俗說又擺在男人們的麵前,男兒有淚不輕彈。於是男人隻能偷偷地躲在某個角落或是往肚子裏倒流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