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死後,審食其正式浮出水麵來。
這裏單單提到審食其,是因為他和呂後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這裏,還是先從一段故事開始說起吧。
當初劉邦在沛縣參加革命時,他考慮到父親年紀大了,而自己的老婆呂後帶著兩個孩子怕是很難承受。於是請了同村一個青年人來他家打長工。
這個青年就是審食其。
審食其父母早亡,當時無依無靠,到了劉家後,勤勤懇懇,很得呂後的歡心。耳漸漸地,這個小她七、八歲的小夥子走進了她的心裏。
當然,當時的呂後和審食其隻存在一種朦朧的感情,並沒有越過愛的雷區,做出有礙道德的事來。
後來,隨著劉邦和項羽的楚漢之爭,機警的呂後意識到,身在項羽地盤上,如果她們繼續呆在這個小山村裏,結果隻有一個:灑熱血、拋頭顱。
於是,她決定舉家而逃。(夢回劉邦身邊)
逃的時候,她還把審其食打工的錢來了個一次大結帳。當她拿著厚厚的一遝RMB給審其食時,令呂後意想不到的是,審其食並沒有接。
“莫非你嫌我付的銀子少?”呂後這般問。
“NO。”審其食搖了搖頭,堅定的道:“我什麼都不要,我隻要跟著你們,我隻想盡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來照顧你們就心滿意足了。”
他的話打動了呂後,呂後當時就感動的淚水鼻水流了一臉。
一路上,他象《西遊記》唐僧師徒四人的沙僧一樣,光榮地成了一個“挑山工”,行禮的重擔都落在他的身上了。
後來,在亂軍中,呂後及劉公和孩子走散了,但審食其並沒有走散,他緊跟著呂後和太公昂首走進了項羽的大營。
在項羽的營中,因為他的身份和地位及利用價值等因素的影響,項羽對他很不重視。
有的時候就把他在丟在營中,既沒有上手銬也沒有關黑屋,他的意思已經很明確了:象你這樣沒有升值空間和利用價值的人哪兒涼塊就上哪兒去吧,要我長常累月的養著,我可沒有這大的閑情,再說我還舍不得我的白花花的糧食呢?
但審其食卻很不識味,他就是不走。氣的項羽這樣感概道:“無奈見過多了,沒見過這樣無奈的。”
俗話說,患難中見真情,從這裏,呂後對他又多了一份感激。
再後來,他們終於守得雲開見日出,在“楚漢和約”中,他們三人成了最大的受益者,他們終於回到了屬於他們的天空。
後來,在劉邦統一天下後,分封大會時,劉邦並沒有對審食其封賞。這時還是處於CJ和YD邊緣的呂後,親自為審其食鳴不平。
她對劉邦的話歸納起來為兩點:
1、沒有小家哪有大家。
沒有審其食當初的幫助和照顧,你父親、老婆、孩子隻怕都見不著你了。
2、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審食其雖然沒有上過戰場,但同樣功不可沒啊。
劉邦聽後,覺得呂後的話很有道理。於是把他封為辟陽侯了。
直到這之前,呂後和審食其之間還是清白的,但當審食其當了辟陽侯後,形勢就開始轉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