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參上任
劉肥離開後,劉盈心有戚戚焉。他終於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凡是和自己誌同道合的人,呂後都會想方設法地除掉。於是他更少出宮了,整天在家裏喝悶酒。他突然思念起蕭何來,因為這個時候的蕭何已在病危中了。
這個當年在劉邦手下大難不死的蕭丞相,他的人生終究要走到盡頭了。病重期間,劉盈看望了蕭何。他代表大漢王朝最高領導去“慰問”這個朝中重臣,應該說是很有必要也很應該的。
事實上,劉盈看望蕭何,在表示最親切的慰問的同時,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要辦。劉邦臨終前,呂後曾問起丞相繼承人的問題。當時劉邦的回答是,蕭何之後,曹參即位,曹參之後,王陵接任(陳平和周勃輔之)。應該說劉邦作為大漢王朝的開國皇帝,他的遺言是肯定要履行的。但當時接班人劉盈並沒有在場,雖然溫順的劉盈肯定會遵從劉邦的遺命行事,但此時就算走過場也得問問蕭何的意見啊!
“不知相國百年之後,誰可接任你的職位啊?”劉盈問。
“一切都由陛下來定了。”蕭何道。
“相國以為曹參如何?”劉盈小心地問。
“如此臣就可以安心地去了。”蕭何的意思已經很明確了,就是說曹參是合適的人選,他接任,我就放心了。
公元前193年7月,蕭何病逝。大漢王朝繼劉邦之後,又損失了一位超重量級人物。在舉國悲痛的時候,有一個人卻是悲喜交加。這個人便是即將上任相國的曹參。曹參和蕭何不但都是劉邦最得力的功臣,而且他倆都是沛縣起義的嫡係功臣。他倆十分要好,一起在秦朝當小吏,共事過;後來發現“真龍天子”劉邦後,兩人都第一時間歸順了劉邦,在以後的革命中他們雙宿雙飛,果然不是親兄弟勝似親兄弟。然而兄弟“反目成仇”的事在曹參和蕭何身上又上演了。當然,反目成仇之所以帶上引號,那隻有一個含義,這個反目的意思得打折扣。
劉邦統一天下後,封蕭何做丞相,這讓同樣勞苦功高的曹參心裏很不平衡。當年蕭何隻是在後方籌糧征兵,做後勤的裝備工作。而他卻在最前線拚命。楚漢之爭時,他隨韓信參加了很多重要的軍事行動,平魏國魏豹的反叛,打敗趙相夏說,平齊地。建國後,他又隨劉邦一起出征去平了陳豨和英布的反叛。可以說每一件事都是功不可沒的。也正是因為這樣,劉邦封他為齊王相。隨後又賜他列侯爵位,可以世世代代承襲下去。應當說這樣的封賞已是很多人都垂涎三尺的。但有句俗話說得好,人比人氣死人。在別人的眼裏曹參是風光的。但在曹參的眼裏,他的官位跟蕭何相比,就好比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沒得比。於是,昔日的一對好兄弟因為官職的高低產生了分歧,兩人也逐漸開始疏遠了。
而蕭何是何等聰明之人,他知道這樣的事是說不清的,於是采取他的慣用為人之道,處處小心,處處緊謹,處處忍讓。而劉邦見曹參對蕭何頗有不服後,就采取分而治之的做法,任曹參為齊國的相國。從此曹參和蕭何兩人相隔千重山萬裏路,再無瓜葛可言。
雖然齊國的相國跟大漢王朝的相國比相去太遠,但好歹也是個相國啊!曹參不滿歸不滿,但還是很有上進心的。於是他到了齊地後,便開始學習治國之道。以前他在戰場上是勇冠三軍的戰將,現在要學習治國之道,目的很明確,那就是和蕭何較勁。
於是,齊地的儒生身份地位一下子高了起來,因為曹參對他們格外重視,處處向他們打聽治國之道。然而,麵對眾儒生,曹參很快就體會到了市場“趕集”是怎麼回事了。每次問一個問題,下麵的儒生們就會鬧得不可開交。就像我們最疑惑的一個問題:世上先有蛋後有雞,還是先有雞後有蛋一樣。站在不同角度,從不同的觀點來看,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會不一樣。
正所謂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不是沒有理,要看如何理。眼看這樣討論來討論去,都沒有討論出一個所以然來。曹參最後沒轍了,大手一揮:你們都下崗吧!曹參之所以叫儒生們都下崗,原因是他找到了一個曠世之才。這個人的名字叫蓋公。據說這個蓋公有經天緯地之才,治國安邦之術。大凡這樣的人都很難請。曹參提著重禮,親自去請了三次,才把這個人才請下山來。請來後,曹參還與這個蓋公進行了超簡短的“宮中對”。這個“宮中對”果然超級簡短,隻有一對一答。
“請先生賜教治國之道?”曹參問。
蓋公回答得很簡單,隻有八個字:無為而治,清心寡欲。
曹參雖然當時還一知半解的,但他已知道這個蓋公確實是超一流的人才。於是,就把他供養在宮中,尊為貴賓了。以後齊國的一些大事,或者說難事,他都會請蓋公“指點”。蓋公見曹參態度滿意,人品滿意,自然也很滿意了,於是他就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