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害人先害己(2 / 2)

很快齊國這個“直轄區”就在大漢國中脫穎而出,無論政治、經濟、商業、工業、農業都名列全國之前茅。

接到調令後,曹參同樣是喜憂參半。喜的是他終於通過自己的努力,登上了他夢寐以求的人生最高職位——丞相,這麼多年的心血和努力總算沒有白費。憂的是即將離開已和自己有著深厚感情的齊地,告別一直尊敬有加的師傅他舍不得啊!蓋公給曹參的話隻有一句:天下沒有不散之筵席,相國去吧!

曹參這才收斂起悲憫之心,上任去了。都說“新官上任三把火”。曹參上任後,朝中大臣們都戰戰兢兢,誠惶誠恐起來。這個新丞相上任會有什麼樣的舉動呢?個別官小或是政治作風有問題的人更是感到世界末日正一步一步向他們逼近。然而,曹參上任後,非但沒有對他們進行開涮,而且還連朝中的規章製度也都是外甥打燈籠——照舅(舊)。

這樣一段時間後,眾人提著的心終於放下來了。於是,又各就其職,各自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做好自己的工作。朝中不動,但各封國卻是要動的。各封國中的誇誇其談、咄咄逼人的人被安排光榮地下崗了,而那些不拘言笑、默默無聞的幹實事的人很榮幸地上崗了。

當然,曹參這樣做是有原因的。

朝中之所以不動,一則朝中大臣都是當年劉邦一手提拔的,他們大多都是功臣,雖然這個功有大有小、有多有少之分,但隻要知道他們是功臣就足夠了。還有一點就是,功臣們在朝中的分量很重,即便是極個別的“幹部”在權色下略有迷失方向,但這無關大局,其他人完全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如果一上任就馬上開涮了他們,隻怕會引來動亂。而各封國就不一樣了,他們一向要聽從朝廷的調遣,不聽調遣的後果詳情看一下彭越等人是怎樣死的就知道了。

曹參對這些封國重人才遠小人,一來確保封國的安穩,二來又可以樹立自己的威信,真可謂用心良苦。

治國之道

曹參上任之後,花拳繡腿似的出了兩招後,就再無舉動了。因為他馬上就變成了一個酒鬼,整天在相府裏把酒言歡,不亦樂乎。長此以往,朝中一些大臣就看不下去了,一些人就去勸曹參遠離酒色了。而曹參對這些登門造訪的人並不拒絕,他來者不拒,熱情地歡迎他們的到來。但是無論他們怎麼勸說,還是無濟於事。

相國整天花天酒地,勸說無效後,其他人也都紛紛效仿。於是朝中出現這樣一個風氣: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不關心;大宴、小宴、天下宴,宴宴杯酒情。眼看整個大漢王朝都快要被酒給淹沒了,一些正直的老臣就去惠帝那裏告狀了。此時的惠帝劉盈因為不滿呂後獨權專政,但在“無可奈何權落去,無計再把權奪來”的情況下,同樣也是整天沉溺酒色,醉生夢死。

聽了老臣們的話,他有些不耐煩,搪塞道:“朕知道了,你們先回去吧!我先派人去查查。”搪塞歸搪塞,過場總得走,劉盈沒有直接找曹參,而是找到曹參的兒子曹密。

曹密得到了皇帝的“委婉”提醒後,回到家裏自然得跟他老子曹參說:“父親繼任相國後,新皇年幼,朝中大事理應由父親去處理,父親現在整天喝酒,隻怕要誤事啊!”

“混賬。”曹參一聽怒發衝冠,立即給曹密安排了二百板刑伺候,他給兒子定的罪是:兒子管老子的事,沒大沒小。

曹密無緣無故挨了打,不幹了,他托著被打爛的屁股去找劉盈討說法。這件事是因為劉盈而起,劉盈當然要給他說法了,於是第二天退朝後,劉盈讓曹參單獨留下來。

“是朕讓曹密勸你的,你怎麼能讓他受這樣的皮肉之苦呢!”

“臣讓陛下憂心了,罪該萬死。”曹參跪地道。

“相國一向是個恪盡職守之人,如今卻為何不思進取呢?”劉盈問。

“陛下與先帝相比,哪個聖明些呢?”曹參突然來了個反問。其實問這樣的問題很需要勇氣和膽量的,還要看對哪個皇帝說,若不是柔弱仁慈的劉盈,這樣的話很可能就要禍從口出了。

“我不如他啊!”果然,劉盈沒有一點生氣,反而如實地回答。

“那麼陛下,以臣的才能跟蕭何相比又怎麼樣?”曹參接著又問。

“恐怕也不如吧!”劉盈還是實話實說。

“陛下說的對極了。既然是這樣,先帝和蕭相國把所有的法律法規都製定好了,如今我們隻要照他們的規章製度做下去就行了。如果想來個創新,再弄一些新的東西出來,隻怕反而會多出些事端來。”

劉盈沒有再說話了,略有所思、略有所悟,吟出了一首隨後流傳後人的民謠:蕭何製法,整齊劃一;

曹參接替,守而不失;

做事清淨,百姓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