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1 / 2)

就在秦國動蕩不安的時候,整個中原勢力也在發生著悄悄的轉變。

農家

由於農家俠魁的失蹤與眾位堂主的被刺殺導致這個農家群龍無首,愈顯瘋狂,巧遇中原災禍,在其餘各派以及下層弟子的壓力下,農家內戰一直被壓製著,如今外患消失,內部的重重矛盾在持續壓抑的情況下一一爆發,導致如今的農家成為一個極度具有攻擊性的組織力量,再加上有心人的從中調動,半年時間,農家以各種理由,調查,搜索,複仇,拷問等等向諸子百家屢動刀兵,漸漸成為天下公敵,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農家雖然自毀城牆,可奈何這城牆過高過厚,而然砸到不少小門小戶,甚至一些大的門派勢力也受到不小的衝擊。

墨家

墨家一直以兼愛眾生為己任,楚越對吳之戰雖然遭到了中原會戰的強製製止,但是半年來種種跡象表明,越王對吳之心不死,楚國又從中挑動,戰事以是不可避免,按理來說,群雄爭霸,諸侯征戰,墨家本不必如此重視,但是墨家此舉必有所圖,各種流言蜚語四散,導致墨家愈加難以插手三國戰事。

兵家

所謂讀聖賢書,售於帝王之家,如今這大爭之世,烽火不斷,現如今的兵家子弟可謂是各國的香餑餑,人人欲奪之而後快,但是隨著大批的兵家自走邁入廟堂,他們才發現,昔日的同窗好友卻成為如今的生死大敵,在無數的爾虞我詐間,一批批的兵家子弟凋零,滋養出又是一批批的兵家子弟開始新的鬥爭,如今的兵家,隻剩下一展大旗,再無往日論戰天下的霸氣了。

儒家

儒家一直以秉承複興天下禮儀為重任,認為世間大亂乃是道義棄世,禮法不存的原因,儒家當世大儒以及無數的渴望複興禮儀與道義的年輕儒士遊走列國,希望可以以身說法影響到更多的人和諸侯,可惜,大爭之世,爾虞我詐,人們衣食不足,哪裏還有什麼心情複興禮儀道義,這也直接導致了儒家的漸漸不收大眾歡迎,甚至嘲諷。

道家

此時的道家麵臨了一次兩派分化,一派弟子看透世間,遁入山林去尋找那渺茫的天道,希望可以脫離紅塵,甚至是得道成仙;而另一派弟子卻開始重視道法,陣法,希望可以借助這些非常人所能及的力量對天下做出改變,所以,此一派弟子人數眾多,但因道法,陣法的發展方向不同,又出現了諸多分化,如,陰陽,古月,萬花,森羅等,種種不一。而道家正統卻對此不聞不問,靜觀事態發展,有人笑道,這道家正統才是正真的道家天派,真正的做到了,萬山叢中走,毫毛不沾衣的獨善其身啊。

而此時列國動蕩最大的除了秦國,就是魏國了,魏王常年不病,這次一病不起,但是畢竟是病他就有好的可能,如今魏王的身子一日好似一日,曾經王儲為了推行新政而打壓的宗室元老們紛紛開始做起了準備,而被王儲提拔起來的年輕士子們也在摩拳擦掌,魏國新舊勢力交鋒之日不遠矣,王儲日日與李牧,公孫策等得力幹將精心謀劃,希望可以做好完全的準備,畢竟魏王一旦付朝,什麼事都有可能發生,李牧建議王儲,效仿齊國,以保魏國長盛不衰。

齊國

再厚的紙他也是紙,終有一日,火會把紙燒的幹幹淨淨,齊王事件的真相在臨淄開始出現各種謠傳,屢禁不止,反而愈演愈烈,最接近真相的說法就是齊國王儲不願齊國受其父王拖累,弑君篡位,自領朝綱,這一說法本來彈指可破,隻需要齊王出現露個臉就可以了,但是齊王儲卻一直以王身體不適,需要靜養為理由推脫,導致這種說法甚囂塵上,難以磨滅。

吳越

越國屯兵原吳國之地子城,與楚國對吳國形成夾擊之勢,雖說不少朝臣已漸漸開始上諫越王,吳越之間相守相望,一旦一方有失,另一方必定唇亡齒寒,卻沒想到這諫言竟然起到了反作用,越王又想起了幽冥穀知恥,攻吳的決心再次堅定,而吳王也是頭疼不已,不打吧,會亡國,打吧,也會亡國,真所謂是度日如年,而吳國也有聰慧之人發現了問題根源所在,開始秘密滲透越國,希望可以找到幽冥穀一案的蛛絲馬跡,然後呈報越王,以解除吳國的不白之冤。

可惜,越王的脾氣是不會吳國太多時間的,一聲令下再度開戰,雖然有墨家從中阻撓,但是隨著墨家阻撓力量越來越弱,越王也就不把墨家放在眼裏了。雖然越王下令開戰,但是前線的戰鬥一直是如同練兵一般,隔三差五的攻城,撤退,循環往複,這一戰果使越王對前線將領很是失望,雖說臨陣換帥不好,但是換帥的心思還是一日比一日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