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上的劉辯膽小怕事,而自己眼前的這個劉辯則是雙眼明亮,似乎對世間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看法。方磊心中想恐怕史書上所說的劉辯僅僅是一種明哲保身之舉吧,可是萬萬沒想到董卓竟敢行廢立之事,這劉辯最終也是身死於弘農。
當劉辯知道身邊的方磊有續命神通之時已是頗為驚奇,但是當知道方磊能夠指點張角攻打洛陽,並且能夠獻出治理交趾的三條方略之後更是對方磊佩服無比。在劉辯看來,這世間雖然有著大神通的人少,但是有大神通更有遠見卓識的人更少。
隨後,劉辯正了正衣襟,雙手一拱,對方磊說道:“從奉孝口中得知方先生身具謀略,令朕佩服不已,朕有一問,還要請教先生。今漢室傾頹,朝臣弄權,各地刺史州牧擁兵自重,世家門閥把持官學,先生計將安出?”
方磊悠然答曰:“蒙陛下不棄,磊自當領命。自桓靈二帝以來,宦官外戚先後弄權,賣官鬻爵屢禁不止,以至於皇權旁落。陛下既有整肅河山之心,吾有集權、強軍、納賢三策。
“集權者,首誅權臣,而當朝權臣以袁紹為代表,但是袁紹身後有世家大族撐腰,必不能一蹴而就,隻能緩緩圖之。陛下可任用忠於大漢之臣,如曹操之流,雖出身貧寒,但有大才,若賢臣日多,則權臣日益衰落,自此能達集權之效。
“強軍者,當論今世州牧之製,各地州牧、郡守擁兵自重,而之所以如此,源於州牧郡守掌軍政大權,陛下所求,無非分權二字。除此,陛下更當擁一軍以衛帝都,效法周天子,以天子令誅不臣,天下莫有敢逆者。
“納賢者,乃滅士族之根本,察舉之製為士族把持多年,黔首無進身之階,怎能不反。陛下當建私學,納賢臣,改察舉,此乃根本之道也。
“誠如是,則漢室可興矣!”
方磊將三策說完,劉辯愣住了,因為他從來沒有想過這麼多,他隻是知道大漢已經到了傾頹的地步,連朝中的大臣都不打算忠於大漢了。但是方磊提醒了他,他劉辯仍然是大漢天子,仍然有著高舉大旗,天下無不影從的號召力。
劉辯陷入深深的震撼中,但是方磊卻覺得暢快無比,因為方磊這個主修秦漢政治史的研究生,論文的題目就是漢末的政治弊端,他在論文中也明確指出了如果東漢末年若有忠臣良將輔佐君王,君王不昏庸無道,是有可能複興漢室的。
畢竟東漢相比於後來的王朝時間太短,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宦官外戚連番專權,世家門閥把持朝政的結果。
最後,劉辯問方磊要什麼賞賜,方磊想了想還是幫助郭辰要了名頭上的大義——郭辰先救駕,後平交州之亂,於朝廷有功,賞千金,領交州刺史,晉曲陽亭侯,食邑千戶。
當劉辯授意曹操在朝堂之上提出來這項晉封的時候,袁紹正急著安排自己人當尚書仆射,又想了想這交州乃是南方一偏遠之地,不顧身邊叔父袁隗的臉色發黑,更不管身後諸多官員的臉色,便沒有反對這一晉封。
在一番據理力爭之後,袁紹終於得償所願,但是袁紹心情舒暢並沒有多久,一封戰報就送到了朝堂之上。
且說眾位看官,欲知這戰報內容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昭文帝劉辯,幼聰穎,有辯才,博學廣思。——元順·《全球編年史·第一章:亂世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