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三章蘇州名勝(3 / 3)

“是啊!”夏筱薇答道:“我聽說,電視劇《紅樓夢》裏,很多鏡頭都是在這裏拍的呢!”

拙政園占地六十二畝,是目前蘇州最大的古園林、我國四大名園之一。

拙政園布局主題以水為中心,池水麵積約占總麵積的五分之一,各種亭台軒榭多臨水而築。全園分東、中、西三個部分,中園是其主體和精華所在。

遠香堂是中園的主體建築,其他一切景點均圍繞遠香堂而建。堂南築有黃石假山,山上配植林木。堂北臨水,水池中以土石壘成東西兩山,兩山之間,連以溪橋。西山上有雪香雲蔚亭,東山上有待霜亭,形成對景。由雪香雲蔚亭下山,可到園西南部的荷風四麵亭,由此亭經柳蔭路曲西去,可以北登見山樓,往南可至倚玉軒,向西則入別有洞天。

遠香堂東有綠漪堂、梧竹幽居、繡綺亭、枇杷園、海棠春塢、玲瓏館等處。堂西則有小飛虹、小滄浪等處。小滄浪北是旱船香洲,香洲西南乃玉蘭堂。進入別有洞天門即可到達西園。

西園的主體建築是十八曼陀羅花館和卅六鴛鴦館。兩館共一廳,內部一分為二,北廳原是園主宴會、聽戲、顧曲之處,在笙簫管弦之中觀鴛鴦戲水,是以“鴛鴦館”名之。南廳植有觀寶朱山茶花,即曼陀羅花,故稱之以曼陀羅花館。館之東有六角形宜兩亭,南有八角形塔影亭。

塔影亭往北可到留聽閣。西園北半部還有浮翠閣、笠亭、與誰同坐軒、倒影樓等景點。拙政園東部原為歸去來堂,後廢棄。

一個個小亭,一座座小橋,還有一條條回廊,把許敬辰繞暈了。幸好一直跟著導遊,不然這個彈丸般的小園子,還真是能讓人迷路。

拙政園的特點是園林的分割和布局非常巧妙,把有限的空間進行分割,充分采用了借景和對景等造園藝術,因此拙政園的美在不言之中。近年來,拙政園充分挖掘傳統文化內涵,推出自己的特色花卉。拙政園西部的盆景園和中部的雅石齋分別展示了蘇派盆景與中華奇石,雅俗共賞,陶冶情操。

終於逛完了這座園林,夏筱薇問許敬辰,有什麼感受。

許敬辰想了想,總結道:“第一,轉得暈。第二,人太多。”

園林美則美矣,卻淹沒在了茫茫的遊客人海中。也不知道是園林的悲哀,還是遊客的悲哀……

接下來,兩人又去了虎丘、劍池。

被譽為“吳中第一名勝”的虎丘,又名海湧山、海湧峰、虎阜,位於蘇州古城西北,距閶門3.5公裏的郊外。

虎丘海拔34.3米,占地約20公頃,山體為距今一億五千萬年的中生代侏羅紀時代噴發的岩漿凝結而成的流紋岩。

遠古時代,虎丘曾是海灣中的一座隨著海潮時隱時現的小島,曆經滄海桑田的變遷,最終從海中湧出,成為孤立在平地上的山丘,人們便稱它為海湧山。“何年海湧來?霹靂破地脈,裂透千仞深,嵌空削蒼壁。”宋人鄭思肖的詩句形象地道出了虎丘的由來。

如今虎丘雖已遠離大海,人們依然能感受到海的蹤影,海的信息。人們來到虎丘,未踏進頭山門,就看到隔河照牆上嵌有“海湧流輝”四個大字;進山門後,一座石橋跨過環山河,橋被稱作“海湧橋”;上山路旁的一些怪石,圓滑的石體是因為海浪衝刷而致;憨憨泉因為潛通大海,又被稱作“海湧泉”;擁翠山莊月駕軒內立有清代學者錢大昕書寫的“海湧峰”石刻。

虎丘曾有過望海樓、海泉亭、海宴亭等勝景。在曆代文人筆下,更可見虎丘與海的淵源,“海當亭兩麵,山在寺中心。”(白居易)“寶刹近城郭,峰從海湧來。”(顧瑛)“嚐疑海上峰,湧起自天外。”(王鏊)

虎丘的山頂還有一個池子,叫做“劍池”。這裏是吳王的墓地,傳說吳王取來萬劍為自己陪葬,這裏就被稱為“劍池”。

離開了這座山上一座斜塔的名勝之地,許敬辰再次下了結論:“一個人工堆砌的小島,一個豆腐渣工程的磚塔。不過劍池不錯,那些大石頭還是很有氣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