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章 混血(2 / 3)

常思豪一言也無,兩手抓得大腿上衣衫起皺,目光低垂下去。

--他知道,鄭盟主說的並非虛話!

在自己的家鄉,人們打招呼不管對方排行是否在首,一般都稱呼“二爺”,“老二”,像“二爺,吃了沒呢?”或“老二,上哪去啊?”之類,原因就是元朝時候漢民結婚,要由蒙古人給新娘開苞,奸宿三日,不少漢民惡心此事,頭胎生下的孩子無論男女都摔死,所以家中永遠沒有老大。雖然大明建國已久,早沒了這事情,可是習慣風俗卻一直流傳下來。邊境上被番人、韃子擄去或奸汙的婦女有的選擇了自殺身亡,然而忍辱偷生的卻為數更多,至於生下異族的孩兒,更是難免。這些通常被稱作“帶胡虜子”或“帶犢子”的孩子為數眾多,他們在漢民的鄙視和白眼下成長,同化,長大後與貧家女子成親,後代身上的外族烙印和人們的關注漸漸模糊,直到一切都與漢民族融為一體。由於身份的微賤,他們通常都是做苦役,做長工,漢民富戶上層享受到的財富,大多數為他們所創造。而當這些苦人成為富人,又會同樣心安理得地去奴役與他們祖先一樣的混血人。

與其它漢人一樣,他們也會受到外族的掠奪與殘害,心中也一樣會積下刻骨的仇恨!

然而這情形相當怪異:外族直係後代不斷跨境而來,搶去自己祖先旁係後代創造的財富,他們互相仇視,殺戮,而兩者之間,本可算是兄弟!

鄭盟主見他有所觸動,緩緩續道:“韃靼、瓦剌發起戰爭,為的是什麼?珠寶珍玩不過是上層人的玩物,擺著看看,又不當什麼。其實他們盡力爭奪的是衣服、牲畜、糧米。由於其居住地處於草地荒原,少有礦山,所以還會搶奪一些鐵鍋之類的生活必須用具。換句話說,他們的目的和咱漢民百姓一樣,為的也是有口飯吃!我大明自建國以來,重建長城,設立九邊,閉關鎖國,禁止向他們售茶賣鐵,這些外族人生存得艱難,又不開化,沒有就搶,哪管得了許多?如能拋卻往昔的前仇舊恨,下令開放邊境,設立馬市,允許民間商貿往來,而後遷民與之雜居聚居,開放通婚,令民族間血脈相融,無論漢蒙回藏,皆親如兄弟,再教而化之,使服王道,屆時天下一家,戰亂消止,何愁迎不來太平盛世?”

他心中對這圖景無限向往,一番話說得慷慨動情,常思豪卻聽得心緒愈來愈紛亂。忖道:“這想法對將外族漢民一碗水端平,可算大悲大憫,菩薩心腸,隻是它能達到的最終結果雖好,卻未免太過荒誕!誰家女子願嫁外族?漢民男子又有誰願娶個女蠻做老婆?語言不通,習慣不同,想法更不一樣!相互間做些交易倒還可以,要說婚嫁,何止太難,根本不可能!”怔了良久,不發一言。

鄭盟主瞧出了他的心思,道:“這事說來荒唐,其實運作起來,倒也可行,而且現在邊境就有這樣的事。你可聽說過,趙全這個名字?”常思豪立時道:“怎麼不知,這人是叛國出逃到的韃靼,現在俺答帳下被封為軍師,號稱博克多,是有名的大漢奸,萬馬軍中,我還曾見過。”

鄭盟主從容道:“這人是漢奸不假,不過他卻做了一件自己意識不到的好事。”

常思豪大奇:“他還會做好事?”

“嗯。”鄭盟主道:“他輔佐俺答,收攏了不少逃出境去的漢人,前年為促俺答稱帝,發動人手為他建了一座帝都,名為大板升城,所謂板升,便是固定的房屋,韃子原是遊牧為生,隨水草遷移。有了板升,便可定居進行耕作,生產糧食,彌補畜牧的不足。咱大明稅重民窮,百姓活不下去,有不少人逃往韃靼,俺答盡數收留,大板升城建起之後,彙聚的漢人更是越來越多,於是又建起板升城四十四座,其中大的十二座,小的三十二座,村戶相連,開地萬頃,漸漸變得富庶起來,如今儼然已有王國氣象。戰爭打的是錢糧,俺答能頻繁擾邊,與後方供給充足大有幹係。而板升的漢民與韃靼人通婚者亦多,雖然相互間由於風俗習慣不同,有時會產生些許齟齬不睦,但總體上還是相當融洽。趙全做的這件事雖是逆臣之舉,沒安好心,但這也可算是為我劍家的設想提供了良好的例證,且以民間的目光來看,這難道不是一件好事?在哪裏生活、和什麼人一起生活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夠過上安穩日子。百姓圖什麼?哪裏能活下去,他們就能在哪裏紮根!什麼國家民族,隻有饑餓的感覺和吃到嘴裏的飯才是真的。”

常思豪心中劇震,身為農家子弟的他萬分清楚:鄭盟主這話太實在了!對於小民來說,在生存的問題麵前,什麼個人榮辱,民族大義,全都是漂亮空話。不管幹什麼,人得活著!得吃飯!自己當初舍命投軍,哪是為了什麼殺番兵立戰功報效國家?還不是為了填飽肚子!照說大明建國,漢人重主中原,人民應該生活得太平安樂,可事實呢?事實是“自從來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一代代的帝子王孫往下傳,這個寵太監,那個信奸臣,這個收宮女,那個養老道,一個比一個混蛋!老百姓苦不堪言,俺答和趙全給他們一條活路,他們能不走嗎?他們沒有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