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永寧一直以為軍隊就是一個模式一種規格。現在穀永寧覺得自己錯了。軍隊應該有統一的紀律,但是對於不同的軍隊改造就應該采取不同的方式進行對待,這就是孔老夫子所說的“因材施教”吧。陸地上的環境和海洋完全不一樣,要將兩種技能完全學會這也有些困難,要不然海軍陸戰隊會這樣吃香嗎?
結束了第一站的訪問和視察穀永寧有馬不停蹄的趕往了台州、象山和四明。這裏的水軍還算是有水軍的樣子,四明的一萬水軍在外海上操演對抗還是很逼真的,軍隊的素質也是前麵幾隻部隊中的翹楚了。觀看了軍演後,穀永寧不禁的豎起大拇指表示祝賀,雖然餘瀟覺得對這個拇指的含義不了解,但還是覺得這是一種鼓勵和讚揚,表示了感謝。
雖然如此穀永寧也發現了軍隊中出現的一些問題。
第一就是人員的老化。在各路水軍中凡四十歲以上的人數都占大半以上,而且各個手腳無力一看就知道都是主力部隊的退伍老兵了,四明的情況好一點,畢竟人家是史彌遠的老家,不能太寒磣一點。人員的老化,加速了戰鬥力的退化,如果這樣的現象在有十年時間下來,他們大宋的水軍就可以垮掉了,怪不得崖山海戰,他們會輸得這麼慘。
第二就是船隻的問題。宋朝的戰船除了龍衛水師以外大多集中在淮河、襄陽、四川、和長江沿線。這樣的配置是為了抵禦金朝的正麵進攻,從而忽略了海上防衛。這是一個危機但也是一個機遇,畢竟當時的人們可沒有海防的概念,當然中國人從來就沒有海防的概念,因為海上的危險和陸地比起來太微不足道了,如果人家強大,大不了封海不就完了嗎?對於海岸線,他們就隻有可憐的幾艘車船可以使用,這樣的船隊建設太過落後了,要有強大的水軍力量才能夠遏製金朝和日後蒙古人的反撲。
第三個問題就是各路水軍的協同作戰的問題。這個問題其實不是一個問題。因為在曆史上還沒有出現過在江浙海麵上的大型水麵作戰的經曆,所以呢協同作戰等於一句空話。但是協調各路水軍的信號和旗語確實是需要加快工作了的。穀永寧把這個任務交給四明的餘瀟畢竟他的船隊是所有部隊中最多的,他們所熟練的信號和旗語將會是他們所有水軍的通行版本。當然各個水軍可以相當程度上保留自己的一些有特色的識別方式在本地值勤的時候還是可以使用的。
最後一個問題就是打法的問題。所有的水軍操演都是陸軍式的訓練加上船上練習兩部分組成,沒有一些屬於水軍自己特點的擊戰術特點,讓人感覺就是一群站在船上不會劇烈暈船的步軍而已,沒有絲毫的屬於水軍的特質。針對這個問題,穀永寧也詢問了陶羨和許俊,他們一致的意見就是--加強水軍的訓練,讓他們忘掉自己曾經的步軍的身份,這樣才能練好技術,當一個合格的水兵。
穀永寧把這些問題都一一整理起來歸類,並且抄送上報給朝廷還偷偷抄了一份呈給史彌遠,沒有辦法,現在朝廷上隻有他能幫穀永寧說些話的,雖然在穀永寧看來史彌遠不過是將自己看做製衡的一枚棋子而已。
苦笑。朝中無人真的很辛苦。
水軍不像是陸上的部隊,他是有自己的一套組織和操作程序的。在海麵上行船注意的是風向和旗語。現在大宋雖然是個海上的強國,但是強大的海軍就從來沒有出現。為什麼?因為在古人看來陸地才是領土,而海麵隻不過是向天空一樣的無用和無法掌握的。穀永寧要做的就是要改變這樣的常識。要組建一支強大的水上力量。但是可以嗎?沒有人能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