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南方?北方?(1 / 2)

艦隊行駛了三天的時間達到了翁州。這就是台灣水軍在大宋境內最後的補給站了。不過幸運的是在駐守翁州的正是張洽和他的沿江水軍。

到岸的那天,在翁州的昌國早已彩旗飄揚人聲鼎沸了。張洽早早的就來到了碼頭迎接。等穀永寧一落地就跑上前來歡迎。

“穀大人,我們又見麵了。”激動的他聲音都有點顫抖。這2年的時間讓一個壯漢變得更加的結實,隻是當中更多了一點細心。

“張兄,近來可好啊,我這次北上大金,後麵就全指望你了。”穀永寧拉著他的手,表示心中的感受。

“大人你放心,隻要我張洽在,保證北伐大軍衣食無憂。你看我已經為你們準備了3萬套棉衣,北方天冷,可不要受涼啊。”

“張兄果然細心,那我就收下啦。”其實已經準備了冬衣,但是人家送的總不好意思拒絕。

“那有什麼啊,走我們進去再說。”

“好。我們進去再說。”他們一起進入昌國府。

昌國的名字來的很妙。宋熙寧六年(1073),神宗按照原鄞縣縣令、當時已入朝擔任參知政事的王安石的奏請,同意恢複被廢三百年的翁山縣,並賜改縣名為“昌國”。這是一個會意的名字,《昌國州圖誌》說:“意其(指舟山的地理位置)東控日本,北接登萊,南連甌閩,西通吳會,實海中之巨障,是以昌壯國勢焉!”

這其實也是他的特殊的地理位置來決定的。這個島嶼控製了宋朝皇都的咽喉,連接著山東的外海,真的是太好不過的後方基地了。所幸的是,現在的後方是很安全的。

大廳內,沒有了外麵的熱鬧,更多的人在關注著地圖上的斑斑點點。這地圖就是在台灣的時候所畫的路線圖。

“這次我們大軍在翁州休整四天。這四天裏麵主要是最後的檢查裝備和物資的準備情況。還有,台灣到翁州的補給路線一定要保持通暢,特別是消耗物資的運送,要不然我們這3萬人可就變成金狗門前的肉骨頭了。”眾將聽了大笑。

“將軍,我們這次先打哪裏啊?”一個還有點理智的軍官提了個問題。穀永寧點了點頭,表示嘉獎,說道“大家往這裏看。”於是拿出了一份詳盡的規劃圖給他們看。

“我大宋沿海除了翁州之外還有三個重要的港口是通州,豐利場和鹽城。北方也有幾個可以供選擇的地方比如登州、海州和膠西。可是問題在於我們的任務是協助北方的義軍作戰,可是義軍的主力確是在益都和濰州。這就給我們的計劃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將軍的意思是我們直接去攻擊益都和濰州,放棄水軍嗎?”

“正好相反。”穀永寧詭異的說“我的目的就是要調動山東的軍隊然後使義軍有更大的活動空間從而達到協助的目的。”這就是一種聲東擊西的方法,隻是那個時代,在海上卻是很難實現的。

“將軍的想法很獨特啊,但是這個和我們的港口有什麼關係嗎?”張洽還是想不通這些港口的作用。

“這些港口是用來偽裝的。”穀永寧解釋給他們聽“我們水軍現在隻有3萬人,我要造成一種假象就是有大批的水軍在山東外海集中,讓金國人緊張一下,最好能夠調動他們的軍隊東西奔走,這樣我們就可以以逸待勞了。鹽城離山東最近,我們以此為依托展開夜行晝伏的戰法讓對方疲於奔命,最後在關鍵的時候給他們致命的一擊。”